《陽光寶貝》(英文名babies)是法國紀錄片,沒有解說,只有個別標識地點的詞匯,純觀察記錄了美國、日本、蒙古、非洲四地的寶寶從出生到學會走路的過程。看完電影感觸頗多,忽然感覺到,父親對養育孩子的參與度,體現著這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非洲納米比亞寶寶是第一個出鏡的,黝黑的皮膚,壯實的身體,圍繞在她身邊的,是媽媽和N多小伙伴。父親們唯一一次的出鏡,是在所有人都涌向一個地方的時候,女性們背著孩子徒步前行,男性們騎驢馳騁而過。整個養育孩子的過程,父母的鏡頭本也不多,而非洲父親們,留下的僅僅是過客般的背影。
說實話,看到非洲寶寶的成長過程,孩子的純真,環境的貧瘠,我的內心受到了很大的觸動。我的孩子和這位鏡頭里的非洲寶寶大小相仿,看到她在土里、泥水里翻滾爬行,赤腳學走路,以樹棍做玩具,坐在地上十幾個孩子圍著一個盆吃飯,還是感到有點兒心酸。盡管如此,她的笑容還是那么純真,身體非常健康,讓人欣慰。
蒙古寶寶的爸爸出鏡了兩次。第一次是一家要騎摩托車出行,父親載著妻子和出生不久的寶寶一起;第二次是在一次家庭聚會中,穿著民族服飾的父親和妻兒一起出席。在這個家庭里,父親是重要的家庭經濟支柱,但是在年幼的孩子眼里,或許他只是個司機。放牧為生的這個蒙古家庭,逐水草而居,有時孩子有其他伙伴,有時孩子的伙伴只有自己的哥哥,以及家里的所有動物。大公雞跳上床,洗澡水被牛喝,瞌睡時坐在兩只小羊之間,把手伸進家里的狗狗口中,環境提供給蒙古寶寶與動物建立親密相處的機會。
美國與日本的爸爸們,對養育孩子的參與度不相上下。美國爸爸帶寶寶洗淋浴,日本爸爸帶寶寶泡溫泉;美國爸爸帶寶寶參加各種戶外游樂,日本爸爸一邊在家用電腦加班一邊看護著在身旁地板上玩耍的孩子。在這兩個分工明確的發達國家社會里,照顧孩子也已經不只是母親的任務了,父親在結束工作、回歸家庭后,也積極參與到孩子的養育過程中。
在看到日本媽媽養育孩子這一段時,日本媽媽們能夠有組織地養育孩子讓我贊嘆又佩服。他們一起組織親子活動,帶孩子去動物園參觀,四五個人一起,方便又有說有笑。這對于化解一些全職媽媽的生活的單調與無聊,交流育兒心得,是很不錯的選擇。
日本父母與美國母親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會帶孩子去早教機構。早教課我帶孩子也上過一段時間,電影里的和國內的教學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早教機構在歐美是很親民的孩子的游樂天地,在國內,卻變成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方式,價格也貴到驚人。為什么在國外很多很好的理念與做法,到了國內味道就變了么?
關于這部電影,其實我還有很多感想,引起了我的很多內心的共鳴。文明程度,體現著很多細節上,而爸爸的參與程度,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