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內容在微信公眾號【漫雪封塵】更新
在談這本書之前先談談自己對大學的看法:
我認為一所大學首先應該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第一師資力量。第二,教育設備。第三,生源資源。
一所優秀的大學應該具備強大的師資資源,教師是一所學校的智慧庫,他們本身是一個資源站,一所大學如果沒有優秀的教師何談大學教育!
這點從我自身經歷就能反應出:鄉村的老師只會教孩子們簡單的拼音、漢字,但鎮上的老師還會給孩子們教畫畫、唱歌、舞蹈。鄉村的老師不會讓孩子自己動手創作,孩子也沒有自己學習的習慣,鎮上的老師要求孩子自己創作,合作完成作業,我對這點深有感觸。
在這里很多人會說鄉村沒有條件,但我更相信首先鄉村沒有優秀的教師。鄉村有點能耐的教師會被調到鎮上,鎮上有水平的會被調到市上,這樣一級一級往上選,最后留在鄉村的或者來到鄉村的當然只有能力最差,水平最低,甚至是沒有大學資歷的老師了。
我們經常談論鄉村與城市的教育之差別,其實很多人沒有看到根本,雖然這些都與此書沒有直接關系,但可由此推斷,鄉村不會培養出多少優秀的大學生,雖然此書沒有提及這點,但是教育資源不公平恰恰是也是教育界最大的問題。
小學是大學源頭,沒有小學的優良教育,大學又怎樣得來,我想從這點上告訴大家這樣一個簡單而我們沒有注意到的現象。
那么言歸正傳這本《回歸大學之道》是我看過最優秀的教育類書本之一。
哈佛是世界上首屈一指,歷史悠久,學術卓越的綜合性大學,是一所有著高水平教師資源,生源資源的五星級高校,這是眾所周知的。然而,當所有的高校向它看齊,所有高校頂禮膜拜的時候,它的校長博克先生站在一個獨特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大學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
其實,從書的名字中就可以想到,校長并不是因為身為哈佛的校長而沾沾自喜,高高在上。相反他站在旁觀者角度,理想者的角度認真分析了以哈佛為代表的大學問題。
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下滑,于是很多人開始考究問題的根源,有人就把矛頭指向了大學,大學是培養社會精英的集訓地。
社會出了問題就是人的問題,人出了問題就是大學的問題。這是簡單的推理,也是有道理的推理。因此,博克校長深入探究其因。他綜合了社會上各種批判的理念并與眾不同地開啟了這本書的羈旅。
第一章,校長(作者)以美國歷史為線索探究了教育質量下降的原因,教育在多元化下沒有統一的目標,沒有具體的方向,缺乏統一的管理。
在這章中我們其實也可以看到我們中國的影子,這是一個通病,并不是只有美國才有這樣的案例,我們探究別人的時候發現原來我們也是這樣的。
我從自己的實際出發舉一個例子:我在高中一年級的時候換過兩個班主任,每次換班主任后班級就亂的一團糟,于是學校又想換班主任給我們,這是一個簡單的實例。
但問題是經常換班主任的班級往往會導致班級管理出現問題,每個班主任都有自己的管理模式,如果沒有統一的標準,沒有核心的班級文化,那么班級的管理就難以繼續,整個班級也就成了一盤沙,推而廣之,學校也是如此,如果一個學校沒有一系列的,完整的,健全的體系和規劃,學校也必將陷入一片混亂。那么大到國家,如果一個國家沒有統一的管理體系,教育質量下降只是時間問題。
在第二章,作者認為大學沒有給學生自主的機會,沒有讓他們的潛能得到真正的發揮。
當時很多人認為本科生質量問題主要是教師把精力花在了外面,沒有和學生緊密聯系起來導致教學質量下降,然而,調查的數據表明了這個結論是不正確的。最終作者在書中提出了美國大學的六大問題:
對大學角色認識不同;缺乏合作精神;忽視教育方法;不重視課外活動;忽視教育的目的;太過于科班教育。
對于這章我是非常贊同作者觀點的。我作為一名當代的中國大學生,我認為,我們國家的這個現象基本上解決了,或者說我們學校的問題基本解決了。
大學一年級,我們進了學校之后就能自愿參加社團活動,自己決定選擇相關喜歡的課程,我們可以深入圖書館,可以每周一游,可以交四海朋友。總之,很多事情我們有選擇權,我認為廣泛的選擇權就是一所好大學給予學生最大的禮物與機遇。
在第三章中作者認識到很多大學生沒有自己的目標,沒有長遠目標或短期目標,沒有未來規劃。因此,他提出了大學生應該具備的一些的目標:表達能力,思維判斷力,道德推理,公民意識,全球化素養,廣泛的興趣。
我對大學生目標問題已經不是首次思考,我對這章的理解是,我們可以樹立短期的目標,可以有自己的規劃,但是怎樣真正選擇未來的路應該看自己的發展程度,社會的需求。不切實際和自負都是不明智的。
從第四章到十章作者闡述了具體應該怎樣表達、學會思考、品德培養、公民意識、多元化文化、全球意識、興趣等。
在這些章節中讓我真正學到了怎樣去提升自己的方法,而不是一般書籍上的泛泛之談。很多時候我們知道公式但不知怎樣去用,在這些章節中我學到的是真真切切的做法,是每一個細節的解題步驟。
談談第十一章,題目是:職業化準備。看到這個題目其實我是很盼望的,雖然沒有到為職業做規劃的時候但是這些知識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我認為大學生將職業看做掙錢是不正確的理解。
我們今天的學習是為了將來能做大事情,能做讓世界更加美好的事情,能夠發展自我等等,而不是為了將來能在某個既定的崗位掙錢。當然,我們工作了就能掙到錢,但我們不是因為掙錢而工作,工作是我們學習的渠道,是我們發揮自己才干的證明過程。通過工作我們能提升自己的能力,能做的比以前更好,比昨天更好,所以只有工作才能讓我們更加熟練,更加優秀。
十二章展望未來:美國的未來掌握在美國大學的手中,因此,作者以希冀的理念規劃出美國教育的發展藍圖。
我想我們也應該以此為借鑒,高瞻遠矚,未雨綢繆。在肯定已有成績的基礎上發現不足,勇于承認問題,解決問題,最后追求卓越。
到這里我的讀書感想算是結束了,這種讀書的方法叫“即讀即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