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閱讀《物種起源》的速度雖然是很慢的,但是卻讓我產生了很多思考。
首先,我們對達爾文進化論的了解實在是太膚淺了。我們之前只知道達爾文的理論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卻從來沒有想過作者是如何得到這樣的理論的。
在我的概念里,甚至我相信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都是很殘忍的事情,是大自然殘酷的一面。但是看了這本書后才知道,達爾文認為人類對物種進行選擇的目的是保障自身的利益,而“自然”進行選擇卻是為了被她保護的生物本身的利益。當然這是從整個物種的生存來說。
除此之外,我們在很多時候,甚至是許多教材里,對于達爾文的進化理論的理解也是斷章取義。我們已經知道隔離是形成物種的條件,甚至有教材告訴我們物種形成的過程是地理隔離導致的生殖隔離。今天看達爾文的書發現,作者先是論述了地理隔離確實有利于自然選擇的發生,但是廣闊的復雜地貌物種組成的連續的大區域,更有利于物種的形成。因為作者認為大的種群數量、雜交、時間長度對于自然選擇的發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們想要了解一個真正的理論也好,事件也罷,都要去追述它最源頭的發生原因,才有可能看到整個事件的輪廓,不然道聽途說,得到的都是別人嚼過的饃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