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同事,他從別的崗位上剛剛調整過來的時候,初步接觸的只是感覺說話思路不清,同樣一個問題,你換一種提問方式,他就會立馬被你帶偏,而且這些忽左忽右的觀點毫無邏輯可言,真是讓你哭笑不得。說實話,這其實不是思路不清,根本就是沒思路,堅持不了本我的最核心問題就在于自己并沒有什么主見。
隨后,我就放了很多注意力在他身上。然后我發現了一系列奇怪的現象。
交辦的事情到他手上,工作要求、時間節點、注意事項你都一一告知,并且對方表明清楚要求了之后,你永遠也不會聽到來自于他的主動匯報。
當你再次去追蹤事情進展情況的時候,才發現,沒領會思想、沒工作思路、沒動筆能力,其實這還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從來不主動溝通啊。
如果這些就能讓你崩潰的話,那么,你一遍又一遍的強調要求,而每次反饋回來的材料很大一部分都沒有任何修改痕跡,才真的會讓你原地爆炸。
然后,還有更要命的,那就是他覺得自己的薪酬配不上自己的能力和付出,可怕不?
職場里就是有一些人,在換了工作環境之后,他們從不主動思考我過去那些技能能否運用在新的工作崗位上?新的工作崗位需要什么技能?而我的優勢是什么?還有什么不足?需要提升哪些方面的因素?通過什么路徑達成?
他們自以為是的活在自己過去那些微不足道的成績里沾沾自喜,覺得職場很不公平,覺得世界虧欠他們,覺得自己本應該得到更多的回報,一句話概括就是特別有身份感。
還有一些人,一旦涉及到他們之前沒有接觸到的工作領域,尤其還面臨一個大麻煩的時候,他們就只會擺問題、找困難,他們被眼前的困難嚇死了,根本不去想,其實我還可以去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啊。
如果你真的覺得你在職場里干的不開心,心累,無所適從。那么,你可能首先要問問自己,這是適合我自己的工作嗎?我的個人優勢是什么?我想在哪個專業領域發展?而我在這方面又存在什么不足?還需要積累什么知識、提升什么能力才能匹配我的訴求?
一旦想妥了,就一步步去實現。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和你的工作站在對立面,覺得職場對不起你。
職場里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往往當你的能力達到A的時候,才會給到你一個B的位置;當你能力達到A+++的時候,才會給你一個A的位置。很對人問:這公平嗎?
別說在職場,就算在這個世界上任何地方就從來沒有真正的公平可言,憲法規定人人平等,但是你一出生,就有戶籍的區別,一個北京戶口有錢都很難買到,沒有戶口就很難上到好的學校。我不想去探究這深層次的含義,我只是想說,不要跟自己過不去,我們真正應該追求的其實就是“公正”二字。
再拉回來,作為老板,如果你的表現,不足以讓他們覺得放心委以重任,他們又憑什么要把重要崗位上的工作交給你,他們會放心嗎?
作為員工,如果你一直要求自己的能力跟崗位匹配,那也許你就不會有自主學習提升和自我修煉這樣一層覺悟,可能會因此而失去更多的機會。
因為你過度關注在薪酬回報本身,日復一日做著“買櫝還珠”的故事。什么是櫝?就是你為工作而獲取的酬勞。什么是珠?便是你從工作中獲得的能力、見識和格局,而這些才是真正決定你未來走向的根本所在。
因為你辛苦攢下的積蓄,可能因為家里遭遇盜竊,而竹籃打水一場空。
因為你辛苦創辦的公司,可能因為一次金融危機,而徹底破產一夜清零。
因為你辛苦維系的家庭,可能因為別人一次插足,而分道揚鑣黃粱美夢。
但能力、見識、格局這種東西,永遠不會辜負你。
如果你了解了這一點,回歸工作本身,關注自己內在成長,也許就會忽略掉外面世界的紛紛擾擾,心態一旦擺平,人自然就會平和很多,能夠靜下心來思考和生長。
思考自己與職場的關系?自己在職場中付出了什么?又收獲了什么?下一步的方向是什么?還有什么不足?需要做出什么努力?逐步成長就好了。
當你的內在需求得到滿足之后,只要你仍舊保有好奇心,你就會思考下一個層次的問題——內在價值,這就是必然。不要被主流觀點所鉗制,因為天天喊著好奇害死貓的人,早就被自己的慵懶不作為害死了,而那些還在好奇著的人,永遠在通向一條更美好的路上,享受著異樣的風光。
而一個人的內在價值,直接決定了在職場中能成多大的事,能走多遠的路。
《易經》里說,萬事萬物都能從三個方面得到解決,分別是方向、基礎和實力,至少凡事從這三個方面考慮肯定不會走偏。從企業的角度來講,方向就是戰略,基礎就是組織、制度、流程等,實力就是科技、人資、文化等。
方向,指引你去什么樣的道路?
基礎,決定你能去什么樣的道路?
實力,決定你能在這條道路上走的順暢與否?與此同時,還決定著能否開辟一條新的道路?
老祖宗也曾經說三足鼎立,這是一種最為穩固的形式。
那么如果將人也比作一個公司,那么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公司,他需要做哪些事情呢?一旦把研究企業的視角轉換到人的身上,對一個職場人成長軌跡進行分析,我就發現了三個層次的內在價值。
第一個層次,方向。
第二個層次,基礎。
第三個層次,實力。
01 ?方向
方向是什么?方向就是你選擇的領域?行業?公司?專業?
我們需要深處在朝陽趨勢的領域里奮斗,而不應該在一個沒落的領域里打拼。
從現在的社會趨勢來看,很多工作必然會伴隨著機器人、AI的不斷成熟和發展而逐漸沒落進而消失。
也就是說,很多人也許會因此而下崗失業,那么就有兩條路徑。一是重新上崗,但是因為身處在一個本身沒落的工作領域,未來必然避免不了再次被洗牌淘汰的命運。二是快速學習新興行業里的新技能,但是,這個過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很快速get到一門新技術,或者適應一個新興企業,那些步履緩慢的人,也一樣會面臨一個被淘汰的結局,試想一下如果你四十歲了才轉型成為另外一個職場的小白,你和那些剛出社會一臉朝氣滿臉斗志的小年輕角逐在同樣的崗位,他們學習能力強,初出茅廬不怕虎,想想一把年紀又是從零開始,不免心里一涼。
所以說,從一開始就應該選擇一個優勢領域,這是抵制被時代列車拋下來進行碾壓的不二法寶。在職場中,應該清楚未來幾年,十幾年,幾十年里的主導趨勢是什么?跟這些趨勢相關的行業有哪些?職場選擇有哪些?
然后,就應該在企業里分清自己的上升通道了?技術路線?行政路線?還是管理路線?
下面不用說了吧,在自己的路線里狂奔成一枚五花肉吧。
02 ?基礎
看《我的前半生》賀函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首先,要做到可以取代任何人,然后再考慮做到任何人都不可取代你”。也就是說,我們在職場上混,拿什么武器跟別人廝殺,既能殺敵無數,也能自保無虞。
你說中的武器,就是你的基礎。
在職場中,依靠政治資本裙帶關系一路綠燈開掛的人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鳳凰出身、背井離鄉、單打獨斗,只能依靠自己一身的本事將換武器升級技能,想要在一個公司里一路開掛,需要個人能力勝得過其他同事,是否可以被待遇更好體量更大前景更廣的公司挖過去,那就需要個人能力超過這些公司的大部分職工。
同時,還要注意你這一身本事的可復制性到底有多大?因為技能這個東西,含金量越高,被復制的概率也就越低,可變現的價值也就越大。這也就是綜合管理系統,普通行政文秘的工資都普遍較低的原因,因為你今天一旦離開工作崗位,公司的HR很快就能招人替代你的工作。
所以,要盡量去從事含金量就較高的事情,哪怕一開始很難,但是一旦你做出了點名堂,職場的位置就會固若金湯。
當然,你不要因此就自我膨脹,因為后浪推前浪的事情日復一日,為什么前浪會被拍死在沙灘上,大概就是因為這個前浪跑的太慢了。
能力這個東西是需要不斷提升的,跟同跑道的同事拉開的距離越大,你的競爭能力也就會越強,談判和溢價的能力也就會越高,安全性也就會越好。
那是不是這樣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呢?其實不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考慮可持續的問題,為什么那么多公司想打造成為百年老店,因為可持續變現啊。
換到個人身上也是同樣的道理,需要根據自己的技能特性進行職場規劃,并且盡量能夠在拐點到來之前就想好應對的策略,將自身技能以另一種方式更好的轉化出去。
這不是未雨綢繆,因為任何企業都有它的生命周期,在職場中也是同樣的道理,你不進行周期迭代,可能在下一個拐點到來的時候,你就會被洪水淹沒在最后一個峰值上,趴下。
03 ?實力
很多職場人都會面臨兩種選擇。一個是收入稍高些但是發展有瓶頸,一個是開始收入稍低一些但是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如果選擇前者,要接受短時間里的逆水行舟。如果選擇了前者,就無形中失去了很多機會成本。
這個問題就涉及到在職場中的選擇和投入的問題。
要搞清楚什么樣的企業值得去投資?要將自己投資成為一個什么標準的人?這很重要。
而投資這個事情搞不好就會搞成了投機,很多人都更愿意選擇一條看起來很容易走的路。
投資靠的是實力,投機靠的是運氣,要注意區別它們的不同。
而實力這種東西就很炫了,不僅僅關乎你的工作能力,更有你的思想、品位、格局、心量。
神功可不是一天兩天練成的,誰都是一邊奔跑,一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