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山陽尋故人不遇
維舟登野岸,因訪故人居。
亂后知何處,荊榛匝弊廬。
欲問當年事,耕人都不知。
空馀堤上柳,依舊自垂絲。
今日介紹五代南唐詩人李中和他的詩。
注:五代十國(907年—96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的合稱。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與后周。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后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余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李中(約920-974年在世)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為淦陽宰,一生多任縣級小吏,政治上并不得志,加上連年戰亂,親人離散,朋友遠別,政治抱負難以實現,生活上不甚如意。
詩人畢生有志于詩,成癡成魔,勤奮寫作,自謂“詩魔”。973年任淦陽宰時,編成自己詩集《碧云集》,今編詩四卷。其詩以五言律詩為主。
《唐才子傳》:中,字有中,九江人也。唐末,嘗第進士,為新涂、淦陽、吉水三縣令,仕終水部郎中。孟賓于賞其工吟,絕似方干、賈島,時復過之。如“暖風醫病草,甘雨洗荒村”,又“貧來賣書劍,病起憶江湖”,又“閑花半落處,幽鳥未來時”,又“千里夢隨殘月斷,一聲蟬送早秋來”,又“殘陽影里水東注,芳草煙中人獨行”,又“閑尋野寺聽秋水,寄睡僧窗到夕陽”,又“香入肌膚花洞酒,冷浸魂夢石床云”,又“西園雨過好花盡,南陌人稀芳草深“等句,驚人泣鬼之語也。有《碧云集》,今傳。
這首《再到山陽尋故人不遇》中的“故人”具體是誰,拉拉藤不得而知。相關文章介紹,李中與詩人沈彬、孟賓于、左偃、劉鈞、韓熙載、張泊、徐鉉友好往來,還與僧人道侶關系密切。根據詩人另外一首詩《送廬阜僧歸山陽》推測,也許那位不遇的古人,或許是“廬阜僧”吧。
送廬阜僧歸山陽
山陽舊社終經夢,容易言歸不可留。
瓶注瀑泉離五老,錫搖江雨上孤舟。
魚行細浪分沙嘴,雁逆高風下葦洲。
遙想枚皋宅邊寺,不知涼月共誰游。
《送廬阜僧歸山陽》提到“枚皋宅邊寺”,拉拉藤在淮詩 | 山陽人趙嘏憶山陽里介紹過,唐朝詩人趙嘏為山陽人,其住所緊鄰著西漢辭賦家大家枚皋的老宅子旁,大致位于今天淮城西北三里許的蕭湖畔。
根據毛鼎來先生文章《淮安的八大寺之聞思寺》介紹,位于淮安城西北五里的聞思寺為淮安的八大寺之一,原名大悲庵,始建于唐代末期,或許就是詩人李中提到那座“枚皋宅邊寺”。
身處亂世,郁郁不得志的李中來到山陽,或許真的希望他鄉遇故知,找到人生的一點溫暖。可是“欲問當年事,耕人都不知”是多么的惆悵無奈啊。
不過,李中并不是孤獨的。《全唐詩》及《補編》中,收五萬六千多首詩,其中以“訪友不遇”為題(或題材)的詩就有近一百首。頗有名的便是《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最后介紹李中的一首詩《勉同志》:
讀書與磨劍,旦夕但忘疲。
儻若功名立,那愁變化遲。
塵從侵硯席,苔任滿庭墀。
明代搜揚切,升沈莫問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