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我們初中語文中,涉及到的詩歌比較多。可以說,詩歌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亦是難點。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學好詩歌呢,除了一些常規的技法,把更大的自由讓位學生,調動其思考的積極性至關重要!
? 在眾多的文學文體中,我覺得詩歌的抒情性最強,抒情對詩歌而言尤為重要。設若一首詩喪失了情感,也就等于說失去了靈魂。
? ? 一首好的詩歌,其魅力來自于它所表達出的情感,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它所表達出的情感是一個開放的、多元的概念。我們很難確切的說它是什么,當我們一定要說它是什么的時候,也就限制了它開放的,多維的內涵,致使詩歌的情感內涵縮減。例如,杜甫的《登岳陽樓》,結合杜詩的特點,人們通常將該詩定位于表現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但是,如果你能從中讀出詩人年老的落寞,孤寂,或者洞庭湖的闊大和宏麗與詩人自感渺小的對比中的思考,也無可厚非。
? ? 不可否定,創作主體從事寫作之初,確實是要表達某種情感,但是,后人在解讀詩歌時,往往不自覺的融入了一些自身的主觀情感,并在詩歌中找到了對應的歸宿。再者,鑒于每個人的情感有差異,所以就更造成了詩歌的多義性,從而豐富了詩歌的內涵。
? ? 誠然,這種做法是對作者原有情感的顛覆,但也正是這種不斷的顛覆,成就了詩歌的生命力。
? ? 早在20世紀60年代,興起于西方的解構主義,就提出了“誤讀”的概念,有的學者甚至強調“詩必須誤讀”。
? ? 就我個人而言,我是比較同意這種觀點的。如果是要了解作者寫作時的真實感受,那么,誤讀顯然是不可取的。如果是站在審美鑒賞的角度看,誤讀又是必要的,以這種方法,會挖掘出更深更美的意蘊。
? ? 在我們的初中詩歌教學中,我們應該秉承這樣一種思想:把更大的自由讓給學生,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品味詩歌,并逐漸培養一種意識,一種敢于誤讀的意識。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具有活生生的思想的人在活動的舞臺,是眾多獨立自主的聲音在交流與爭鳴的舞臺。
? ? 我想,如果我們本著這樣一種想法,我們一定會在語文詩歌教學中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