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那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多少次聽到這樣的說法,何其可悲何其無奈。
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知道-行動的回路實在太長太長,于是有人說"高手學套路"。
可惜,知道這個似乎依然只是多知道了一個道理!似乎依然不知該如何去做!
??
幸好我們有理性,可以不斷向前探索!
理念-模型-行為,對比我自己過去的定義-模型-展示
(1)區別有三:其根本就是我的模型出發點在哲學、思想的終點在于融資的展示,這些其實都沒有落地(雖然少量包含行為中迭代模型之意思)
* 理念與定義:理念本身的特點是不持續、不精細(粗放的方向性如賣油翁的內靜則外穩,道德經的上善若水)、無法迭代,而定義則是思辨問題所處的多個參照系之上給出的總結,因此其有推演過程(當然談不上夠精細、精細要依賴模型),因為是可以迭代的(如增加了新的參照系),因為總結所以落于書面,持續性也明顯增強
* 模型與模型:譚校長所說的模型包括的是套路+微觀體感,而我只想到了套路。在很多領域學習套路其實不難,但學習套路就夠了嗎?遠遠不夠,你需要自己動手,在實踐中建立自己的微觀體感。一萬小時理論,可能100個小時學套路,9900小時練習微觀體感。建立微觀體感的過程,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打磨,這個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如壽司之神)
* 行為與展示:理念只是前戲,模型才是開始,行為才是根本。如價值投資,就是要吸收了用便宜的價格買好的東西的理念,用盡可能量化的方法來告訴自己什么是便宜什么是好(建模)。建模之后,要把這個模型拿到歷史長時間的數據中驗證,尤其是主義極端環境;按照這個模型去買股票,最壞的結果是套多長時間如一年時間套30%,套多少?在這個過程中你才能逐步建立自己的微觀體感;然后再去琢磨怎么調整這個模型的細節,讓它更加優化。這這個過程實際是行為與迭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