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有家長來咨詢孩子的溝通問題,埋怨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溝通,有的甚至擔心孩子缺乏交往能力。大多數家長,對孩子和同學話很多、在家話很少,感到奇怪和不滿。
有的家長直接提出要求:“我想讓我兒子變得聽話。”
讓孩子聽自己話,可以滿足我們的掌控欲,感覺很好。
有的家長說,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我們也能理解。可是,我們小時候沒好吃的好穿的,但有個蘋果吃吃就很開心,過年能穿新衣服就心花怒放,也不像現在這樣不聽話啊。
確實,現在的孩子開始變得越來越有主見了。
我們小時候,成年人就是知識的來源,面對成人世界有天然的自卑感。
現在的孩子知識的來源廣泛, 很多時候孩子說的東西,我們聽都沒聽過。孩子問的問題,我們也回答不上來。
在這種情況下,想讓孩子愿意和我們說話,溝通的有效性就非常重要了。
什么是有效的溝通?
溝通不是簡單的說話,更不是粗暴的發泄情緒。
溝通的目的有四種,分別是:
1、傳遞感情
2、交換信息
3、矯正行為
4、榜樣示范
如果我們和孩子說話,至少達到了其中一種目的,那才能叫“溝通”,否則只是“說話”。
在家庭中,溝通最重要的目的是“傳遞感情”,但很多家長把溝通的目的理解為“矯正行為”。
每天盯著孩子的問題行為矯正,把家庭變得像學校,甚至監獄,讓孩子回到家就緊張,不愿意開口。
孩子只有和我們感情好,才愿意聽我們的話。
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道理也都懂,但父母打罵,我們就是不樂意聽。
下面是一位初三孩子和父親的一段對話。
孩子:我不想念書了?
父親:那怎么行?
孩子:學習沒有用---
父親:誰說沒有用?不學習你怎么考大學?
孩子:考大學干什么?出來也不一定找到工作。
父親:不考大學就能找到好工作啦?告訴你,考大學是你們唯一的出路。
孩子:那可不一定,比爾·蓋茨就沒上大學。
父親:你能和比爾·蓋茨比嗎?比爾·蓋茨全世界能有幾個?別異想天開了!
孩子:反正我不想念書。
父親:別廢話,老老實實上學去。我看你就是懶。
孩子:(發火)反正我就是不想讀書了?。?!
父子劇烈沖突。
這樣的對話,既沒有信息交換,更沒有情感交流。
孩子很可能在學校遇到什么困難,想和父母說一說,可我們壓根不給他機會。
所以這樣是在“說話”,但不是溝通。
要想和孩子溝通,我們首先要保持“好奇心”,真正想知道孩子要說什么,而不是簡單的打發掉孩子。
當孩子突然告訴你“我不想念書了”,我們先要穩定好自己的心情,別搞得和世界末日似的,也許孩子只是想告訴你考試有點難、他有點擔心罷了。
我們可以這樣說:
孩子:我不想念書了?
父親:嗯?出什么事了嗎?
孩子:我們今天考數學了,我考得很差,覺得中考肯定考不好。
父親:哦,今天考數字,教學考得不太好啊。
孩子:嗯,感覺大多數題目都不會做。
父親:一次考不好,不代表什么,輕松點,小伙子。
孩子:嗯,我怕中考考不上普高。
父親:中考還有大半年,再說這次考試也不定真那么差啊。等到試卷發下來,我們再看。
孩子:嗯,卷子發下來,我看看錯在哪里。
父親:錯了就訂正,每次把錯的都搞會,以后就越錯越少啦。
孩子去做作業
先搞清楚孩子到底要告訴我們什么,大多數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只是虛驚一場。孩子也在傾訴中,穩定了情緒,自然就會把關注點轉移到需要做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