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十一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所謂“成熟模式圖”(maturity continuum),即人類成長的三個階段,分別為依賴期、獨立期、互賴期。
●依賴(dependence)期:圍繞著“你”這個觀念——你照顧我;你為我的成敗得失負責;事情若有差錯,我便怪罪于你。
●獨立(independence)期:著眼于“我”的觀念——我可以自立;我為自己負責;我可以自由選擇。
●互賴(interdependence)期:從“我們”的觀念出發——我們可以自主、合作、統合綜效,共創偉大前程。
依賴心重的人,靠別人來完成愿望;獨立自主的人,自己打天下;互賴的人,群策群力以達成功。
片段十二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積極主動的涵義不僅止于采取主動,還代表人必須為自己負責。個人行為取決于自身的抉擇,而非外在環境,人類應該有營造有利的外在環境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責任感(Responsible),從構詞法來說是能夠回應(Response-able)的意思,即選擇回應的能力。所有積極主動的人深諳其理,因此不會把自己的行為歸咎于環境、外界條件或他人的影響。他們待人接物是根據自身原則或價值觀做有意識的抉擇,而不會因為外界因素或一時情緒而沖動行事。
片段十三
《活的明白》
“人生價值觀?”
“對!現在,我們試著穿越一下……當然不是坐著時空隧道機去穿越,是靠想象,去到未來看看。想象一下,假如今天是你80歲的生日,世界各地的親朋好友都趕來參加你的生日宴會。在宴會上,你要對過去的80年歲月做一個總結,如果讓你用三個關鍵詞來概括過去的80年,你覺得用哪三個關鍵詞,最能體現你所追求的生命價值?”
片段十四
《活的明白》
我先問:“我想知道,你所希望擁有的很好的學習動力,是一種什么樣的學習狀態或者勁頭呢?”
他想了想,往大廳另一角看了看,似乎在找人,然后說:“我們宿舍有兩個堅持復習考研的同學,他們基本都是早出晚歸。很多時候,直到我晚上睡覺他們還沒有回來,我早上起來后,他們已經出去學習了,我覺得他們的動力就很足。”
說到這,他又朝大廳另一角看了看,接著說:“另外有一個人,他準備考教師資格證,每天早晨無論多冷,都在陽臺上背書,就像高中時上早自習一樣。我特別羨慕人家的勁頭。”
我沒有回應他,等著他往下說。他又朝大廳后面看了看,像是鼓起勇氣一樣,說:“還有一個人,最讓我佩服。他在大四之前,每年都掛科,差點留級。今年暑假回來之后,不知道怎么了,決定考公務員,游戲不玩了,球也不打了,天天去自習室看書。我覺得很奇怪,他們為什么都能這么積極……我想說的就這些。”
可能他說的最后這個人大家都知道,很多人都忍不住笑了。
我示意大家安靜,然后故意用一種很好奇的語氣問:“我想問一下,假如宿舍的其他人都和你一樣,大家都沒動力和勁頭的話,是不是你就不會被這個問題困擾了?”
大家被我的問題逗得大笑起來。這位同學也笑著站起來說:“可能吧,和他們在一起太受刺激了。不過,我真的很為自己擔憂,所以,還是想知道怎樣可以獲得強大的學習動力。”
“嗯。”我一邊點頭一邊接著說,“剛才我只是想確認一下,你是想和別人一樣,還是發自內心想要為自己去努力。現在看來,你屬于后者,對吧?”
看到他沖我努力地點頭,我開始吊大家的胃口,朝著他剛才所看向的大廳另一角看去,并且問道:“剛才這位同學提到的兩位很刻苦努力在復習考研的小伙伴在不在?能不能請你們站起來,我們一起幫助這位同學和現場其他同樣面臨這個問題的小伙伴?”
在眾人的期待下,兩個男生不好意思地站了起來,旁邊他們的朋友在起哄,甚至有人開始鼓掌。助教老師趕忙把話筒遞給他們。
我開始問:“你們倆誰先來?”
其中一個舉了舉手里的話筒,我讓另一個同學先坐下來,開始問他:“這位同學,你打算報考哪個學校的研究生?”
他很明確地回答道:“吉林大學。”
“你是跨專業還是本專業?”
“本專業。”“
準備研究哪個方向?”
“污水處理,不過具體方向還要到時再分,我個人傾向選擇這個方向。”
“你每天起早貪黑在學什么?”
“老師,是這樣的。我已經聯系過前幾屆的師兄,他們告訴我,吉林大學的本科生教材和我們的不一樣,這段時間我買了他們的教材正在抓緊看。另外,復試的時候有文獻翻譯,我在復習專業英語。因此,感覺時間很緊張。”
“好的,謝謝你的回答,大家鼓勵一下吧。”
掌聲中,這位同學坐下了,另一個同學馬上站了起來。我用同樣的語氣問他:“這位同學,你打算報考哪里?”
“中國農大。”
“你是跨專業還是本專業?”
“我算是跨專業吧。”“
聯系學校招生處或者師兄師姐了嗎?”
“聯系過了。而且,今年暑假我去北京上考研輔導班,還去學校專門實地考察了一下。開學后,又讓同學幫著聯系師兄了解情況。”
“你和剛才那位同學一樣刻苦努力,深深地刺激了你們宿舍的小伙伴。能告訴我,你最近在忙什么嗎?”
“跨專業考試,雖然和我們專業相近,但是考試有一門專業課,我們是選修,沒有好好學,現在買了參考書從頭學。所以,時間很緊張。”
“好的,我的問題問完了,同樣感謝你,大家鼓勵一下。”
這位同學也在掌聲中坐下來了,大家不知道我為什么要這樣問。這時候,我又看向剛才向我提問的那個同學,說:“剛才那位同學,你說之前也打算考研,對吧?”
“對。”
“打算考哪個學校?”
他撓了撓頭,說:“這個,我沒有他們那么清晰的目標,不是要到11月份報名的時候才選擇嗎?”
我接著問:“那你打算考哪個專業方向?”
他又撓了撓頭,說:“這個我也不知道,我沒有想過。”
我繼續問:“你知道考研初試和復試要準備些什么嗎?”
他瞪著眼睛,一臉茫然,說:“不知道。”
這時候,我示意他坐下,然后說:“通過剛才的采訪,大家有沒有發現,當你沒有清晰的目標時,你是沒有動力的。為什么?就像在操場準備跑步比賽一樣,‘啪’的一聲,槍響了,如果知道終點在哪,你會拼命跑,這很正常。假如不知道哪里是終點,你會跑嗎?”
大家搖了搖頭,我繼續說:“對,不知道終點在哪里,人們不會有動力去跑。所以,沒有清晰的目標,你就沒有動力。對吧?”
“嗯。”大家一邊點頭一邊回應。我繼續解釋:“由此可見,有目標,知道終點在哪兒的人,拼命奔跑,這是正常的。而沒有目標,不知道終點在哪兒的人,不去跑,也是正常的。對吧?”
“嗯。”他們繼續思考。我接著說:“反過來,假如不知道終點在哪兒,卻在撒丫子跑,你們覺得正常嗎?”
“哈哈哈。”現場各種大笑,看到解釋得差不多了,我又把話題收回來,轉向那個提問的同學:“老師想要告訴你,先不要有太大壓力,他們目標很清晰,動力十足很正常。你目標還沒有搞清楚,沒有動力,也是正常的,要不然就是躁狂了。”
片段十五
《活的明白》
我又開始在現場尋找,問:“剛才他提到的考教師資格證的同學在哪里?”
這時候,一個胖胖的男生站了起來,和前面幾個男生相比,他顯得很自然,大大方方地接過話筒,看著我。
我開始對他“采訪”:“為什么你有那樣強大的動力,一直在為考教師資格證做準備?你看把你們同學給刺激的。”
他笑了笑說:“老師,我也是迫不得已。”
這個回答出乎大家意料,現場變得很安靜,他看了看大家,繼續說:“我打算畢業后,回我們當地中學當老師,找親戚問過后才知道,要保證進一中的話,必須在當年拿到教師資格證,不然就很費勁。”
聽到這里,大家恍然大悟。我接著說:“很好,提前了解清楚就業的要求,為自己做準備,這樣的做法非常好,謝謝這位同學。”
這時候,我又把目光轉向剛才提問的學生,問道:“可能不用我說,你都知道我要問什么吧?”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我接著說:“你能告訴我,為什么要考教師資格證嗎?”
他已經不像剛才那么緊張了,也變得自然了,說:“其實,我沒有想過。只是當時覺得,畢業時,多一個證書會比較好。”
這回答很真實,也很普遍。我一邊示意他坐下,一邊轉向大家說:
“就像我們剛才說的,如果你今天的努力是在為將來的目標服務,而且服務的目標非常清晰,你就會有動力,因為這是給自己干活。”
看到他們點頭,我繼續說:“大家都看過《西游記》。為什么孫悟空在取經之前,天上地下,厲害異常,十萬天兵,無人能敵;開始取經后,卻變得判若兩人,什么妖怪都打不過了呢?”
他們不知道我要說什么,變得很安靜。我笑著說:“很簡單,因為取經之前是給自己打拼。”
他們先是一愣,繼而哄堂大笑,甚至有的人笑得前仰后合。
我趁熱打鐵,說道:“所以,不僅要有清晰的目標,還要把它變成真正為自己干活的目標。剛才這位同學,他之所以有動力復習,是他在為自己考教師資格證,這是發自內心的主動的行為,自然會有動力。而假如,我們是被動的,不知道在為誰考資格證,就自然沒有動力了,因為沒有和自己的內心需求做鏈接。對不對?”
片段十六
《活的明白》
這時,我的目光又在現場尋找,然后問道:“我們最后邀請,那位以往成績不太理想,但是今年脫胎換骨的大俠。正在全心復習考公務員的小伙伴,在哪里?”
在大家的笑聲中,站起來一位個子很高的同學。
我一邊感謝他的配合,一邊邀請大家給他掌聲鼓勵。他特別不好意思,拿著話筒的手有些抖。
我讓他不要緊張,像平時聊天一樣“采訪”他:“能告訴我們,為什么暑假過后,你會變得這么努力嗎?你這么刻苦,以致同宿舍的小伙伴很受刺激。”
他看看我,又看看同宿舍的那個同學,不好意思地說:“其實,快開學的時候,媽媽和我談了一次話。”
“媽媽的談話,給了你很大的觸動,是嗎?那么,能和我們分享一下,哪些話讓你發生了改變嗎?”
“她說,大學前幾年沒有好好學習,如果不抓緊最后一年的機會,考當地公務員的話,就不再管我。她會在畢業的第二天斷掉我一切生活費,不許我回家,而且告訴所有親戚朋友不許借錢給我。”
現場又是一片唏噓,我想起了歷史上很多擁有嚴母的著名人物,孟子、岳飛、胡適……
看著大家的反應,他再次鼓起勇氣,說:“我相信,我媽媽一定說到做到。所以,沒辦法,只能拼了。”
片段十七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
“以終為始”的意思
以終為始的習慣可適用于各個不同的生活層面,而最基本的目的還是人生的最終期許。從上述的實驗中,可以發掘人們心底最根深蒂固的價值觀,觸及影響圈的核心部分。從此時此刻起,一舉一動,一切價值標準,都必須以人生的最終愿景為依歸;也就是由個人最重視的期許或價值來決定一切。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把人生使命謹記在心,每一天都要朝此邁進,不敢有絲毫違背。
確認使命也意味著,著手做任何一件事前,先認清方向。這樣不但可對目前所處的狀況了解得更透徹,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也不致誤入岐途,白費工夫。
人生旅途,岔路很多,一不小心就會走冤枉路。許多人拼命埋頭苦干,卻不知所為何來,到頭來仍然發現追求成功的階梯搭錯了墻,為時已晚。因此,人們也許很忙碌,卻不見得有意義。
太多人成功之后,反而感到空虛;得到名利之后,卻發現犧牲了更可貴的事物。上自達官顯貴、富豪巨賈,下至平頭小民、凡夫俗子,無人不在追求更多的財富或更高的事業地位與聲譽,可是名利往往蒙蔽良知,成功每每須付出昂貴的代價。因此,我們務必掌握真正重要的愿景,然后勇往直前堅持到底,使生活充滿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