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你喜歡學習,每天各種專欄公眾號,還有直播免費課?不忍心告訴你:其實那些牛人的公眾號,簡書文章,以及專欄、付費課程等等大多都是他們的學習筆記和心得,用來整理自己用,順便拿來給你看的。
他們都用了這個套路:輸出倒逼輸入。
知識的學習其實是一次探索的過程,向內修正知識體系中的謬誤,向外則鏈接新知,內外兼修,稱為“認知升級”。
具體方法如下:
一、輸入
輸入是向外突圍的必要方式。永遠不要想用相同的自己(思維,認知)去迎接不一樣的未來。學習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更好度過這一生。關于輸入,有以下方法:
人事網書,這些都是輸入的方式。 人:線下課、演講、講座、交談等等。事:自己經歷的事,別人經歷過的事,都可以為我所用。網:日光之下無新事,你所遇到的90%的問題,別人都遇到過并且給出了答案躺在互聯網大數據的角落里,你的“搜商”,知道誰知道和知道答案在哪兒的能力真的很重要。書:書籍,視頻,音頻。
你要相信,每本書每件事甚至每一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和能學到的知識。但是書那么多,事那么多,人也那么多,一生36500天顯得就那么短,盲目學注定迷茫。帶著問題,有目標有思考,先解決當下的問題,再積累和拓展知識體系的邊界。 然后,在行動中內修心,外修行,也就是常說的“知行合一”了。
“知行合一”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二、輸出
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很多人以為是先“知”了然后再去“行”,其實不是的。本意是“知”的本身就是“行”了。真的在行動之前,花時間先慢下來,思考理順了再行動,事半功倍。
輸出,可以幫你整理。這是一個可以花式輸出的時代:語音,文字,視頻,圖片,等等。平臺同樣多到不可思議。
寫作為例: 最好的訓練邏輯表達能力的方法是什么?答案:寫作。寫的過程是梳理所學的最好方式,不管是讀書筆記,還是一天的成長感悟,寫下來,你會真切感受到自己的成長。
總結一下:? 輸出的重要性大于輸入。輸入太多會“知見障”,而輸出太多只會逼自己更多輸入,想要牛人一般知行合一,從輸入和輸出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