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離開義烏的時候,我是沒有給自己留退路的。那個時候就想著,有一份想做的工作,正在招聘。然后就義無反顧的去了。好像自己去面試就一定能成功似的,沒想過意外,也沒想過會有萬一發(fā)生。
離開,重新開始這些事都變得簡單。不像現(xiàn)在,無數(shù)次的想改變,有時候是一時沖動,也有時候是深思熟慮后的決定。但最后都不了了之了。
怎么說呢,人經歷的越多,就會變得更加務實,考慮很多現(xiàn)實的問題。然后離開的念頭就慢慢的一點點被侵蝕了,周而復始。每做一個稍微大一點的決定的時候都會變得特別謹慎,換句話說就是畏畏縮縮的,不夠果敢。
比如說這次辭職,想了很多次,也提過很多次。每一次在提之前,好像都是情緒上經歷了波動,情緒平靜了,就跟健忘了一樣。我不提,組長自然也就不提了,畢竟他是不希望我走的。所以昨天我再次把這件事拿出來說的時候,他的第一句話是:你又怎么了。潛臺詞是不是今天又沒人惹到你,怎么又犯毛病了。可能是我說話的語氣和態(tài)度和以往不一樣,他才將這件事放在了心上。晚上主管在微信上找我聊天關于辭職的事。她希望我不要走,后來說再留兩個月,最后的結果是到我房子到期的時候我就走。這是我給這次辭職預留的,用來商討的時間范圍。我守住了自己的最后底線,看似意志堅定,只有我自己知道我還是給自己留了一條退路。
離我房子到期多多少少還是有一點時間了,如果準備充分了,能順利找到下一份工作肯定更好。但如果沒有呢,時間到了,我還是和現(xiàn)在一樣,無所進展。那個時候我真的沒有勇氣真的離開。
然后我再隨便找個理由,不走了,反正我留下來不走肯定是主管樂于看到的結果,畢竟新人是需要成長期的,時間和精力都搭上,也不一定就能得償所愿。看吧,這就是我給自己留下的一條退路。
還有義烏也是,這是我第一個工作的城市,呆了三年。離開也快三年了,和那兒的老板卻一直沒有斷了聯(lián)系。有人問我,為什么不回義烏去,待在這個地方,毛意義沒有。義烏的工作,有他看的見的好,但是我不想回去。所以我說,義烏是我最后的退路,不一定會回去,但我得留有回去的機會。所以之前的老板在我的朋友圈里,除了工作上我能勝任意外,一半的原因是因為我可以和他聊天,我知道怎么和他聊天,讓他樂于和我聊天。所以,我們偶爾聊聊,像朋友一樣。
我是怎么了,是老了,還是經不起挫折了。一次次的給自己留有后路,做好失敗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