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老年應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 迪蘭 托馬斯
這句來自《不要溫和的走進那良夜》的詩句最近以其從未有過的高頻席卷網絡,迪蘭托馬斯也跟著諾蘭的電影火了一把。從最初看到這句詩完全無法理解其中的意思,甚至看到“良夜”詞句,還認為這是一首描寫日暮美景的詞句,可能再看看材料知道這是詩人的父親辭世時寫出的詩句。
不過我想對于大多數人,是不會在當下承受與父母的別離。但無法否定的是,在這個寒風凜凜的冬日夜晚,凝視窗外夜色,這句詩仍然讓我們感覺心意搖晃和震顫。好的詩句確實不僅描繪此情此景,而是在描繪一種普世的感觸。
那我們在走進哪個“良夜”呢?
佛教信眾皆稱現在為“末法時期”,而基督徒也有“末世論”,反正看著這個時代,都離最后的終點不遠了。我明白這樣的觀點說出來一定會有很多人贊同,甚至一些三體的讀者讀完書后也以“降臨派”自居,認為現世應當滅亡。是的,我們處在一個災害、污染、罪惡橫行的時代,這個時代同樣壓力陡增又令人沒有出路,但我想這絕不會是我們所面臨的“良夜”。因為在哪個時代,以上的這些東西都從未離開過。人屈從于自己的直觀感受,又懶惰于尋找真實的解釋,在說法的洪流中漂泊,也許這是良夜本身吧。
也許從屈從開始,就是良夜的序章。過去人們尚且為生計奔波勞累,或是因為躲避戰火而忙忙碌碌。但到今天,所有人都迎來從未有過的秩序與安寧了,可惜人類這個被恐懼和危機驅策的動物,在安寧中反而無路可走了。饑荒中的人視一頓飽餐為必然,戰亂中的人們視一個平靜的晚上為注定。但今天什么都不是必然了,沒有什么那么重要,也沒有什么必須說清。因而沒有經典,沒有教條,沒有什么是必然的,也就什么都可以了。
我們確實處在一個“什么都可以,什么都合理”的時代,這樣看,這真是一個良夜。醫學昌明,物產豐茂,沐浴在繁榮和富足里面,再膨脹的欲望也可以被塞滿。因此我們每天追逐可口美味,等待在隊列中,等待在上菜的時間里面,追逐震耳的音樂和醉人美酒,不過在這不長的幾年之后,我們被這花花世界變得無法定義了,從“一個勞苦而活的我”,“或一個戰火中求生的我“,“瘟疫中尋求治愈的我”,成為了無法被定義的我,如果真有一個東西可以用來定義,可能便只剩下享樂了吧。
狂歡從未如此頻繁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世界杯狂歡剛過,我們就迎來了七夕的狂歡,隨后是中秋狂歡,國慶狂歡,萬圣狂歡雙十一狂歡圣誕狂歡元旦狂歡。我敢說我們早覺得荒謬而不以為意,而這些狂歡從未因為我們而起,都是不知為何我們被卷入一陣狂歡之中,到底什么是狂歡呢?其實狂歡不過是消費與購買,沒有什么節日或什么緣由不以消費與購買結束。所以如果非要定義的話,那就是”瘋狂賺錢,然后瘋狂消費的我”吧。
沒有想到,疾病橫行戰火紛飛民智蒙昧的時候接觸,城市的秩序建立起來之時,良夜才降臨了。這確實是個良夜,我們都可以溫和愉悅的進入,用詭異的笑容看著電腦或手機的屏幕,點擊“確定”的按鈕,點擊“發送”的按鈕,點擊“付款”的按鈕,點擊“收貨”的按鈕,然后拆開包裝,撕開封條。然后呢?就沒有然后了。我們在吃飯之時掏出手機興奮地拍照,上傳,隨后品嘗而評頭論足,然后在兩小時之內將其忘的一干二凈。我們不斷體驗享樂,卻被剝奪的赤條條,住在寬敞房間,坐擁滿屋細軟而一無所有。
這才是真的良夜吧。絕不以駭人的狂風或雷電示人,反而是涼風習習,夜色朦朧,這是那種你可以以最愜意的姿勢溫和的進入的良夜。這是那種我雖然寫出這一篇文章,卻仍然像時間一樣無法逆轉,必然到來的那種良夜。是的,虛無無法避免,無自我無法避免,荒謬無法避免,拜物主義無法避免,享樂主義無法避免,這些是必然發生之事,所幸除了那些夜半夢醒時大的像海洋一般的空虛,在白日之中我們早已經被炫目的時代照的目不暇接。
該怎么做呢?
在日暮時燃燒咆哮,怒斥,怒斥光陰的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