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有時候什么都不想做是因為自己被一種低能量壓制住了,所以才不想去做。然后陷入惡性循環,不斷地在自責、懊悔中度過,仿佛自己只是一個旁觀者,看著別人攻城略地。
? ? ? ? ?我在上研究生之前,或者說遇見現在的導師之前,自己也是處于雜亂的狀態,同時也是拖延癥的重度患者。
? ? ? ? 以前和導師聊天的時候談論過這個問題,拖延癥其實是來自于人的的恐懼心。人往往在到截止日期之前,都在害怕任務所帶來的恐懼,并且極容易被簡單而容易獲得的快樂感所捕獲(比如刷刷手機),從而短時間忘卻自己真正應該做什么。那么,很有意思的一個思考遍出現了。
? ? ? ? 并不是因為有截止日期的存在,人們才體驗到了拖延的感覺。
? ? ? ?真實的情況是:為了讓人們去克服拖延癥,才有了截止日期這樣的提醒機制。截止日期不是洪水猛獸,而是來幫助我們戰勝人性弱點的利器。
? ? ? ? 但是,很多重要的事情,其實是沒有截止日期的。
? ? ? ?比如說,完成一次海外旅行,去辦一件很麻煩但是又不是很急的事情,學一門外語,找到幸福。這樣的事情從來沒有什么確切的截止日期,人們也就慢慢的麻痹在簡單的快樂之中而無法開始。不過最后來說,截止日期也還是有的,那就是人的死亡。如果到了死亡的截止日期,才發現自己還有好多事情沒有去做,好多的幸福沒有去爭取,自己只是像一個旁觀者,那么就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了。
如何才能整理好自己,讓自己處于有序狀態,來應對這個紛繁的世界呢。簡單來說,如下三點:
1、身邊的物品,適合自己 ? ? ? ?2、人際關系梳理和提升 ? ? ?3、知識結構的調整和舍棄
? ? ? ?第一點:自己身邊的東西,要合適自己,要有一定的篩選,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使用質量上乘的物品。數量上絕對不要過多,不能超過自己所能關注的極限。
? ? ? ?第二點:有效社交,真正經常聯系的人數應該限制在20人左右。當然,這個數量不變,聯系人是會變化的,不斷地剔除和添加合適的人。
? ? ? ?第三點:知識結構的調整是最后一步。現在是一個信息爆炸的年代,知識不斷的增加,但是如果不能將之化歸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之中,那就是記憶的累贅。大數據和互聯網發達的今天,實際上人類的記憶是被外置了,可以將大部分的記憶內容上傳到云,隨意的進行抓取,那么,如何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還有判斷標準,那就是最為核心的內容了。
? ? ? ?做好了以上的三點,每天檢查自己,就可以不斷的減輕自己周邊的,身體上的,思維上的負重,思維輕盈了, 對周圍的事物有了掌控力,對自己有了掌控力,再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便不會太有恐懼感,最后拖延的問題也可以迎刃而解。
? ? ? 希望我們都能很好的整理自己,遠離拖延,取得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