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是自媒體經濟的核心驅動力,產品、話題、服務、價值營銷是主線和內核,將文化、品牌、價值轉化成為經濟,就是“粉絲經濟”。今日頭條、騰訊、百家號、微博等平臺權利在自媒體的攻伐殺掠,已經將自我價值、商業簡直、社會價值、互聯網渠道運維綜合起來,組成了全民養粉、成粉、互粉的博弈世界。未來一個人從出身就處于一個意見圈、人際圈、教育圈、消費圈,每個人都成功的成就一個粉絲群,也成功的在各自的粉絲群里幾區營養。
而今日頭條雖然也存在著訂閱關系,但是用戶的大部分閱讀來源都是來自于算法推薦,所以用戶與自媒體的關系是靠算法維系的。算法推薦有利有弊,對于自媒體來說,其內容能夠實現精準的投放,內容的轉化效率較高,但是用戶被平臺掌握在手中,頭條號只能依附于平臺。2017年,頭條號平臺就設定了每個賬戶能關注的最大粉絲數及日操作數量。目前,頭條號作者知道,很多項目在頭條開通,則后臺規則說明:2000個粉絲基本上是一道門檻。很多功能的開通都需要達到這一要求,所以如果頭條要限制,這個數字是可以解釋的。頭條是想限制頭條號作者利用來互粉開通后臺各項功能,從而避免功能被濫用。
在新浪微博時代粉絲,每個賬戶授權的關注數上限幾乎可以說是很大,只是普通賬戶每天也好像是幾千。由于在微博上粉絲來的比較容易和快捷,因此一個稍微好點的個人賬戶,粉絲數如果沒有上萬,都不好意思說是微博達人。從邏輯上講,一個頭條號作者如果想要創作出優秀的作品,需要每天花費不少的時間和精力。
在這個基礎上如果還要去維護2000個自己關注的朋友(作者),那勢必是消耗驚人的。與其讓這些作者累著,不如讓他們解脫出來把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其它版塊,比如說悟空問答、微頭條。引導作者創作出更多的優質作品才是頭條真正想看到的。
壓縮了個人大V成長的速度,勢必在心理上、客觀上打壓了個人的話語權、傳播權、知信權,從而從根本上減弱了個人與平臺的對等權或是發展權,從而也會影響其 經濟效益。因此粉絲是一把雙刃劍,關聯著平臺、大V、粉絲幾方的利益。如何均衡個人傳播途徑、平臺傳播途徑(推薦算法)及個人的社交性是一個蠻復雜的事務。
基本上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去嘗試不同改進方向,一是平臺的推薦算法怎樣利用粉絲的社會傳播屬性和社交圈對熱點的共振性;二是怎樣最大的榨取利用大V的粉絲通道,這個是有利用社會和降低推薦成本的;三是個體對社交圈的參與、選擇,畢竟自媒體一定是要建成一個可自我發展成長的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