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的奶奶,八十多歲,患有小腦萎縮,一陣陣,腦子不清楚——亂說胡話,罵人。在家里待不住,總是往外跑,尤其是吃飯的時候,喊她吃飯,嘴里應著,盛飯的功夫,就跑出去老遠,我們得找半天,還不愿意回來。
其實,小腦萎縮的人,她的心智年齡已經退化到幾歲的時候。如同百般挑剔的孩子,只愿對著最親近的人依賴,撒嬌,耍脾氣。
不罵人的時候,奶奶每天跟在婆婆的身后,像個小尾巴。一會兒看不見,就會驚慌失措地到處尋找。可當奶奶犯病罵人的時候,罵婆婆也是最兇的。婆婆有時也會抱怨,但屬于“刀子嘴豆腐心。”過后還會盡心盡力的照顧奶奶。
我很佩服她的隱忍和承受力。婆婆沒有多高的文化,講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她說:“我們要體諒奶奶,她病了,她罵人的時候左耳進,右耳出,就好了。奶奶現在就是個孩子,不要總和她針對。”
想想,當我們還是幾歲稚齡,父母何嘗不是全盤接納我們各種毫無理由的耍賴。那現在,父母老了,變成我們小時候的樣子,我們又怎么能對她們有所厭煩,嫌棄!
什么是體諒呢?敷衍,遷就,妥協,不與他計較?父母作為后盾,為我們遮風擋雨,老了,盡管身體已然脆弱,但內心仍是堅強的。他們渴望我們心靈上的理解,包容。
父親有五個兄弟,大伯十幾歲時領著兩個叔叔闖蕩東北,之后定居在那兒,由于年紀大了身體不好,近幾年都沒有回來過。
家里只有父親和三叔。自從三叔驟然去世,父親心里承受不住,愈發覺得要在有生之年去看看遠在東北的兄弟。
去年在知道大伯和叔叔心臟動手術時,就坐立不安,想要去看,最終沒能成行。今年三叔去世,什么都不能阻擋父親。年紀越大,對于親情的維系就越渴望。兒時我們依賴父母,現在終于有了讓父母依賴的機會。盡管父親的膝蓋已經不適合長時間行走,我和姐姐仍然決定帶父親去一趟,以免將來留下遺憾。見面后,父親全然忘記了旅途的疲憊,和大伯,叔叔幾人,眼睛都不眨的看著對方,說不出一句話。他們臉上激動的神情,和眼眶里含著的淚水,讓旁邊的我們動容不已,也更加理解他們之間濃濃地親情牽絆。
我們非常理解奶奶年輕時受過的苦,但當她小腦萎縮愈加嚴重,神志不清時,不光理解,還要包容她的一切。
奶奶已經不認識周圍的人,公婆常伴左右也認不清,常常叫錯名字。但她對很久以前的事,卻記得很清楚。一天早起,婆婆喊奶奶起床,拉開門屋里白花花一片,定睛一看原來是一團團雪白的棉絮。再看床上,奶奶被一團棉絮包裹著,只露出亂蓬蓬花白的頭發和那張布滿皺紋的臉,手上還不停的拆著蓋著的被子,已經快拆完了。婆婆氣得說不出話,最后哭笑不得的問:“媽,你晚上不睡覺,拆棉被干嘛?”奶奶喏喏地說:“小起(公公名字)被子薄,我怕他冷,從我的被子里拆棉花給他絮厚點。”
婆婆聽了奶奶的話,什么話都沒說,直接動手,幫奶奶把被子絮的又厚又軟,奶奶摸著被子說:“這下好了,小起再也凍不著了,謝謝了他嬸子”。嘖!又把兒媳婦當成了鄰居。
奶奶老了,神志不清,但她仍然記得疼愛自己的孩子,寧可自己冷點兒也不能讓他們受凍。
父母不甘心于身體上的逐漸衰老,心靈上更需要慰籍,對她們不要敷衍,體諒他們,充滿理解,包容的體諒,我們的體諒,會變成他們的依賴!
當未來的某一天,
我們到了望七,望八,再奢侈點,望九的年紀,
我們走不動了,神志不清了,我們想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