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
??? “一個人之所以還能在世上茍活,只是因為生活本身毫無意義罷了?!?/p>
??? 《人性的枷鎖》(Of Human Bondage)是毛姆具有自傳性質的作品。毛姆,自稱為“杰出的二流作家”(well up in the second class),他對自己冷靜剖析“我絕算不得天賦異秉,但勝在個性鮮明,好歹彌補了其他方面的不足”,他眼神犀利敏銳,將人性多少病毒,用一把鋒利手術刀剖給你看。這冷酷與刻薄多少來自于他切身體會過的悲涼。
??? 毛姆出生于1874年,八歲喪母,十歲喪父,后被送到叔叔家撫養;他性格閉塞害羞,身材矮小和口吃,進入學校后收到同學欺凌。1892年前往德國學習,同年回英國,在會計事務所擔任實習生,后學醫五年,曲折的生活經歷為后期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這些人生經歷與書中的主人公的構建有諸多類似之處。
??? 小說主人公菲利普,自小跛腳,充滿自卑,曾無數次祈禱能有一雙正常人的腳,曾無比嫉妒萬人迷的好友羅斯,到后來看清宗教的虛偽,突破種種束縛,走上自己的路;他嘗試過學畫畫、學會計,摔了跤,爬起來,從新選擇;最后選擇做一名醫生,并樂在其中。這條路走來, 磕磕碰碰卻每每揭開枷鎖時像發現新大陸一樣,遇到的人和事讓他深陷其中,卻也教他成長。
?? 喜歡他在巴黎那段,時不時聚一場,高談闊論,舌戰耳赤;那里是夢想的地方,藝術家的天堂,身處其中不禁讓人飄飄然;然而那里也有為自由奮斗一生,落得饑寒交迫的晚年,冷靜且冷漠等待死亡降臨;也有為追逐夢想,即使沒有稟賦,堅持不懈,刻苦努力,卻餓死告終。
??? 喜歡毛姆的文字,簡潔平實卻將人性說得透徹。他在自序里這樣說“過去為追求華麗的辭藻修飾、周密的行文結構,我沒少浪費精力,最后不過竹籃打水;時至今日,我已然放棄了這些花哨的東西,只求著力達到平實和簡潔的目的?!?/p>
??? 菲利普的幾段感情,除了最后與薩利happy ending,都是超級虐。威金森小姐啟蒙了他的愛欲之情,而米爾德里德讓他深受其苦,欲罷不能,“I hate myself for loving you”, 他一方面鄙視她、憎恨她卻也深深地愛著她。他追求她的時候,卑微到塵埃里,行為舉止讓人唾棄,借錢給她與好友狂歡,為了她無情拋棄心地善良的諾拉,她愈發有恃無恐,他愈發“寬宏大量”,當解脫出來時,菲利普“認真呼吸這些新鮮空氣,就像重生了一樣,真搞不懂之前自己竟被困住,無視周邊這么多的美好?!?/p>
??? 佛陀在經典里面把人生之苦總結出八種,其中之一苦便是《求不得》之苦。記得姜文導演曾經拍過一部電影叫做一步之遙,故事講述的就是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每次都差那么一點點,永遠都是接近目標卻永遠得不到。這就是一步之遙,看似很近,實則遙遠,這也就是人生求不得之苦!
???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貪欲之心深重,癡迷于眼前的各種誘惑,總想得到更好更多,永無休止,而不去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幸福。內心的煩惱痛苦不堪,在眾多的求不得夢境之中憂苦度日。
??? “True love is love for humanity.” 后來的菲利普幫助米爾德里德N次,不過出于人道主義援助,而這位米爾德里德最后自作孽淪落到妓女且無藥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