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萬維鋼)
1、只在“學習區(qū)”練習;
2、把要訓練的內容分成有針對性的小塊,對每一個小塊進行重復練習;
3、在整個練習過程中,隨時獲得有效的反饋;
4、練習時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
真正提升我們水平的不是文化,不是藝術,不是哲學,不是制度,不是自虐,而是刻意練習。
想要成為某一領域的頂尖高手,關鍵在于“刻意”地在這個領域內,練習。
練習的精髓是要持續(xù)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嵌套的三個圓形區(qū)域:最內一層是“舒適區(qū)”,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最外一層是“恐慌區(qū)”,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二者中間則是“學習區(qū)”。
有效的練習任務必須在受訓者的學習區(qū)內進行,它具有高度的針對性。
訓練者必須隨時了解自己最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旦已經學會了某個東西,就不應該繼續(xù)在上面花時間,應該立即轉入下一個困難點。
在舒適區(qū)做事,叫生活;在學習區(qū)做事,才叫練習。
持續(xù)進步的關鍵就是持續(xù)地在“學習區(qū)”做事。
只在學習區(qū)練習,這很難。
真正的訓練與其說是老師教學生,不如說是師傅帶學徒。
你的舒適區(qū)已經給你帶來了多大的榮譽,留在這個舒適區(qū)就有多大的誘惑。
因此,思想死在了舒適區(qū)。
脫離舒適區(qū),需要強大的意志力,甚至是一種修煉。
刻意練習的關鍵部分是:基礎訓練。
基礎訓練,練的是什么?是套路。
人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絕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隨意的動作,它們大多具有某種“結構”,這些“結構”就是套路。
下棋用的定式,編程用的固定算法,這些都是套路。
心理學研究認為人的工作能力主要依靠兩種記憶力:短期工作記憶和長期工作記憶。
人的技能,取決于這兩種工作記憶。
專家做的事情,就是使用有限的短期工作記憶,去調動自己幾乎無限的長期工作記憶。而刻意練習,就是在大腦中建立長期工作記憶的過程。
技能是人腦中的一種硬件結構,是“長”在人腦中的。
高手與普通人的區(qū)別就在于:高手擁有長期訓練獲得的特殊神經結構,他的一舉一動可能都帶著不一般氣質,連眼神都與眾不同,簡直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練習,是對人體的改造。
用什么方法才能迅速地把技能套路“長”在身上呢?關鍵在于兩點:
必須進行大量的重復訓練;
訓練必須有高度的針對性。
重復!重復!再重復!
想要把一個套路,一個技能,哪怕僅僅是一個生活習慣,甚至是一種心態(tài),“長”在大腦之中,唯一的辦法是不斷重復。
現(xiàn)代老師的最大作用是什么?
是提供即時的反饋。
看不到結果的練習等于沒有練習:如果只是應付了事,你不但不會變好,而且會對好壞不再關心。
在某種程度上,刻意練習是以錯誤為中心的練習。
練習者必須要對錯誤極度敏感,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就會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練習到改正為止。
從訓練的角度看,一個真正的好教練是什么樣的?
他只給學生非常具體的即時反饋。
培養(yǎng)人才的有效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學徒制。
學習時間長不等于用功。
決定性的因素不是學習時間,而學習環(huán)境。
刻意練習不好玩。
它要求練習者調動大量的身體和精神資源,全力投入。
如果你覺得你在享受練習的過程,那你就不是刻意練習。
練習需要重復,而重復一定不好玩。
教育需要全面,而娛樂一定只關注其中好玩的部分。
所以娛樂跟學習必然是不相容的,如果你是在娛樂,你就不是在學習。
你可以用娛樂的手段號召人去學習,但娛樂本身絕對不是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