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誰都不爭
? ? ?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
? ? ? ? 其次就是藝術
我的雙手烤著
? ? ?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 ? ? ? 我也準備走了
? ? ? ? ? ? ? ? ? ? ? ? ? ? ? ? ——楊絳在《雜憶與雜寫》的自序中,引了英國詩人蘭德的詩
上周末,我在圖書館學習,正處于“邊際效用遞減”的狀態,心煩意亂之際,我在書架之間兜兜轉轉,拿起了一本楊絳的傳記《聽楊絳談往事》(吳學昭 著)(作者是吳宓的女兒,和楊絳是朋友)。
想起高中時,每次寫到淡泊之類的作文話題時,大家都默契地引用楊絳的名言,比如,“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這與“少年不知愁,為賦新詞強說愁”,異曲同工,當時的我們認為楊絳的標簽就是“內心平靜,淡泊名利”。簡單膚淺的舉動。一個人的品質,不是根據外在的幾件事或是她的寥寥數語就能歸納出一二三四的。貼標簽似的評價,也是對一個人豐富廣闊的內心的輕視。
前些天,和朋友聊天,我像抖糠似的,扯了好些關于楊絳的趣事:1.看《非誠勿擾》時,孟非提了個詞“靈魂伴侶”,他認為,錢鐘書和楊絳至少符合。黃菡提了王小波和李銀河。有意思的是,這兩對都是文人,可以在精神上交流、共鳴。而且都是一個在世另一個已逝,生死的距離,思念與感懷只能訴諸文字。2.楊絳為了更精準地翻譯西班牙名著《堂吉訶德》,在46歲的“高齡”,于瑣碎繁雜的家務事之間,自學西班牙語。又因新生紅色政權的各種“運動”,翻譯工作頻頻受阻,《堂吉訶德》竟然歷時二十多年才得以面世。當西班牙國王訪問北京時,正值《堂吉訶德》(楊絳 譯)出版。人們排著長長的隊伍買書的情景,讓西班牙國王頓生好感。
讀完楊絳的傳記,心里問自己:我的煩亂與倦怠洗干凈了嗎?人是有靈性、有良知的動物。人生一世,無非是認識自己,洗煉自己,人需要改造自己,但必須自覺自愿。自我反思與自我勸解,就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洗澡”。
楊絳走了,“我們仨”終于團圓了。人們感懷楊絳,也是對民國時代的文人風骨的挽念。她在文藝不自由的大環境中甘做“隱形人”,在沉默中堅持學術。If we don't have freedom of speech,at least we have freedom of silence.而在歷經“牛鬼蛇神”的斗爭之后,她在《干校六記》中,記述的不是憤怒與控訴,相反地,她看到了扭曲大環境下,每個人都戴著面具,而在面具之下,人性的溫暖始終不曾褪去?!盀踉票翁斓臍q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記憶里不易磨滅的,倒是那一道蘊著光和熱的金邊。”(《烏云與金邊》楊絳)丁玲說,《班主任》(劉心武 著)是小學級的反共;《人到中年》(諶容 著)是中學級;《干校六計》是大學級。水無形無聲,看似柔弱,但洶涌的浪潮卻可以吞沒一切,包括罪惡。人們感懷楊絳,也是在這物質世界中,尋訪一處愛情的“桃花島”。錢鐘書稱楊絳“絕無僅有地結合了本不相容的妻子、情人、朋友三種角色”,在生活上的相濡以沫,在思想上的相知共鳴,大概這就是最好的愛情了?!懊鞒撮L路,惜取此時心。”錢鐘書作為一代才子,情書從來不一封一封地寄,而是寫成日記面交。費孝通和錢鐘書一同在外,對鐘書從不寄信回家的舉動感到奇怪,還好心借他郵票,鐘書哈哈大笑,借《圍城》中的趙辛湄對方鴻漸的話打趣,說他們倆是“同情者”。(費孝通從小就喜歡楊絳~)
最后,以楊絳對年輕人的寄語收尾“你的問題,在于讀書不多而想的太多?!倍嘧x書,多思考,少矯情,少裝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