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睡晚起,似乎成為了年輕人的標配,尤其是大學生。那時,剛剛渡過高考生死劫的我,走進大學仿佛重獲自由的小鳥,大學的一切都讓我感到新鮮極了。五六個十七八歲的小姑娘聚集于一室,總有聊不完的愛情,講不完的趣事,談不完的人生,暢不完的夢想。有時聊得太過投機,時針一下子就指到了一兩點,第二天,即使挨到最后一刻也不能放棄與小床耳鬢廝磨的機會。有時候,即使舍友早睡,我也難以舍棄這喧鬧的世界。其實,深究這種習慣養成的根源,或許在于十年慢慢求學路內心的壓抑,或許是失去管束的我對自由渴望的宣言,又或許是不忍錯過與自己獨處的時光。就這樣,我嘗到晚睡晚起甜頭,晚睡晚起成為了我自動自發的習慣回路,一路伴隨我走過大學,走進社會,不離不棄,至死不渝,深入骨髓,涓涓不息。
走進社會上的我,進入了一家國企從事HR,每日重復的工作讓我絲毫提不起精神來,在晚睡晚起的道路上又繼續奔走了四年,閨中暢聊由手機刷屏取代,直到微博朋友圈被我刷空,我才不甘心、戀戀不舍地投入被窩的懷抱。
去年,與朋友一起投資,血本無歸,一夜回到解放前,我第一次品嘗到貧窮的味道,生活頓時陷入了谷底,深不見底,看不到一縷曙光,感到整個人生都是絕望的。直到有一天,我遇見了彭小六《讓未來現在就來》這本書,清晰呈現了彭小六的逆襲之路,頓時驚擾了我心,在我心底泛起一圈圈漣漪,久久不能平靜,被束之高閣的夢想重新被喚醒,自由的人生再向我揮手。從這一刻,我決心改變,再次揚帆起航,去采摘幸福人生的花蕾。既然成功人士都是晨起型人格,那我就從改變晚睡晚起的習慣出發吧,我強迫自己每天提前半個小時起床,心無旁騖地或畫畫、或寫作、或讀書,用早起倒逼早睡,不到兩周的時間,鬧鐘自動下崗,我形成了新的習慣回路,成為了晨起型中的一員。
那我晚睡晚起的習慣到底是怎樣養成的呢?而我又如何搖身一變成為晨起型達人呢?查爾斯.都希格的《習慣的力量》一書似乎解釋了這一切。
01晚睡晚起習慣的形成
書中提到習慣形成的過程是一個由三步組成的回路。
第一步,暗示,能讓大腦進入某種自動行為模式,并決定啟用哪種習慣。
盡快融入集體恰是奔赴他鄉異地求學的我當時最真切的心情,這個暗示誘使我一直在尋找可以融入集體,獲得歸屬感的方式。
第二步,一個慣常行為。
晚睡晚起這個在大學群體中司空見慣的慣常行為,加上同齡人的榜樣和示范,晚睡晚起這個行為就順理成章地被激發了。
第三步是獎賞,這讓大腦辨別出是否應該記下這個回路,以備將來之用。
晚睡讓我們有了更充裕的時間交流,分享彼此的成長經歷,吐露各自心中的小秘密,分擔新生活中遇到的難題,這一切瞬間拉近了我們彼此心里的距離,成為了彼此在他鄉的心靈依靠。我很享受這個過程,收獲了親如姐妹的友誼,領略了不同的人生風景。這個獎勵讓我徹底成為晚睡晚起一族。
習慣的三步回路形成并固定了下來。從此,晚睡晚起陪我走天涯。
02早睡早起取而代之,習慣由此改變
如果你想改變一個習慣,你必須找另一個慣常行為替代。而且當你和一個群體一起努力時,改變的成功性會大大提高。
自我下定決心改變晚睡晚起的不良作息習慣時,我感覺依靠我個人的力量難以改變。適時,我加入了彭小六的夢想早讀群,每天早晨,小伙伴們在群里互問早安,互相打氣,互相監督,一起抱團成長,一起沐浴新知,一起砥礪前行。習慣的黃金法則指出,習慣最具有可塑性,如果我們保持一樣的暗示和獎賞,就能植入一種新的慣常行為。早睡早起的暗示和獎賞都沒有變,暗示都是為了獲得精神上的自由,排解壓抑的現實生活;得到同樣的獎賞,即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感,找到人生的支持者。在早起的群里,我重新找到歸屬感,找到一群同頻共振的小伙伴,戒除了晚睡晚起的習慣,搖身一變成為晨起人的倡導者。
家人都說嗜睡如命的我,開始轉性了。
自此,一個晚睡晚起的人徹底成為一個晨起型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