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來聊聊打車,以前也寫過幾篇關于打車的文章,關于滴滴肆意增加叫車溢價倍數,引起民怨,再到美團18年高調進入打車行業,上線后依靠補貼一舉吃掉上海1/3的單量。
最近又發現19年開始,打車行業展開了新一波營銷補貼戰。首約、美團、享道紛紛開始各種花樣補貼發券,搞的滴滴沒辦法也只能跟隨補貼。
除此之外呢,每到早高峰晚高峰,滴滴打車的頁面往往大擺長龍,排隊時間長的無法忍受,導致我經常在多個打車APP間,來回跳轉。然后受到朋友們的建議,我開始用高德打車,一鍵可以打多個平臺,同時比個價,哪個便宜用哪個,毫無粘性可言。
-壁壘-
其實歸根到底就一句話,在規模效應有限的出行領域,滴滴這家公司到底有沒有真正的壁壘?
從B端供給來看,在任何的商業世界,小 B 越小,越不穩定。而打車市場的小 B 已經小到了每個都是個人,于是供給和需求有了驚人的一致性,就是“逐利”二字,結果就是對平臺毫無忠誠度。
不同于淘寶、美團外賣的交易和信用體系,越高的銷量與鉆石評級,會帶來更高的客流。滴滴的星級只影響平臺與司機的關系,而非用戶與司機的主觀選擇,司機的逃逸成本非常低。
不同于淘寶、美團外賣的多樣服務差異,滴滴打車的服務是極其標準化的,將用戶從A地送到B地,除了專車和快車的大類,車型屬性的差別,本質都是同質化服務,與司機的關系不大,在哪個平臺能打車就好,因此滴滴推出的優享并沒有贏得用戶買單,畢竟車沒有差別。
在過去,滴滴可以通過這種更輕的平臺模式規劃化,那么供應端的壁壘也是很容易被后來者侵蝕的。
從C端的需求來看,哪邊更便宜,哪邊車更多,用戶就會去哪個平臺。滴滴的積分體系、會員體系,本質上并未解決便宜和快速的問題,一個白金卡用戶,和一個剛開始打車的用戶所收獲的體驗,并沒有本質差異。
除了有的時候可以用一下提速車道,但好像并不好使,個人體驗經常去了快速車道,發現還更慢了,一堆人在快車道擠。
還是那句話,越小的個體越沒有忠誠度,越無法綁定。美團外賣市場份額,能夠攀升到65%以上,除了向下滲透三四線城市外,我覺得更重要的原因是與商家簽獨家協議,用戶是會因為有更多的選擇,而留在某個平臺上持續購買的。
餓了么也可以,但餓了么沒有美團、大眾點評的流量平臺,大的品牌商家更看重堂食流量的曝光合作,所以餓了么進入阿里集團后,與口碑、飛豬、淘寶形成聚力是很重要的。
而滴滴在用戶心中沒有這樣的心智,反而身邊的朋友、同事,更喜歡打首約,豪車更多,沒準還能打到一輛卡迪拉克CT6、特斯拉、寶馬3系。
-盈利-
遙看大洋彼岸的打車巨頭Uber,已經傳出了將要在紐交所上市的消息,盡管具體時間尚未披露,但IPO申請已經提交,包括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在內的29家銀行將承銷此次IPO。
據路透社曝光的Uber內部文件顯示,其每股發行價將定在48-55美元的區間內,以此推算Uber發行市值為900-1000億美元左右,若以這樣的估值規模來算,Uber將進入美國互聯網巨頭第二陣營,第一陣營是FAAG(Facebook、Apple、Amazon和Google),市值均超過5000億美元,其中AAG接近萬億美元;第二陣營是Netflix、Uber等千億美元級公司。
而滴滴在流年不利的18年中,損兵又折將,關停順風車,試水金融服務,也未有較大成果。程維分享過一個數據,他說滴滴創業6年以來,還沒實現過盈利,總虧損達到了400億左右,僅僅18年上半年就虧了117億元。
程維用這個數據說明滴滴并不是一家賺黑心錢的公司。程維可能也希望通過這個數據來博取一些同情。
雖然滴滴平均從每一個訂單的抽成是16%。也就是說一個司機每天跑500元的話,滴滴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賺90元。司機自己還得承擔油費、車輛損害等費用。
但程維解釋滴滴的凈利率只有1.6%,大部分的抽成都又回到了司機的補貼上,同比拼多多。滴滴的抽成是16%,拼多多是2.8%??瓷先ネ瑸槠脚_模式的滴滴高很多,然而拼多多的毛利率是75%,拼多多的凈利率實際為2.1%。
這樣來看打車明顯是一個更痛苦的生意,必須支付足夠多的補貼以保證司機的忠誠度,但顯然難以允許其持續不斷的大額虧損。
若不能維持這樣的補貼,則只能大幅提高乘客的支付價格,但還面臨美團、首約、曹操競爭對手的糾纏,此舉相當于自傷,導致更多乘客選擇競爭對手的服務。而拼多多隨著流量的集聚與攀升,在廣告營收的收入還有很大的前景提升空間。
同時滴滴與Uber不同的是,雖然都進軍了外賣市場,滴滴外賣燒錢補貼10個月虧損了10個億,仍在美團和餓了么聯合圍堵下打不開局面。
而Uber Eats已經成為Uber核心業務之一,在美國市場僅次于競爭對手 Grubhub,包括星巴克在內的諸多商家都已經與Uber Eats合作,星巴克將在中國與餓了么探索的“專星送”復制到全世界。
招股書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四季度末,Uber Eats的預訂總額為25.6億美元,同比增長128.6%。
多元化的業務,讓投資者更看好Uber,而滴滴看起來,目前并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切入落腳點。
-掌控-
清明跑去成都玩了一趟,發現好多滴滴旗下的青桔單車,投放的車輛比滴滴更多,共享單車真是一門區域流量壟斷的生意。
然后又跑去了樂山,縣城里有很多街兔電動車,只能用滴滴掃碼打開,相比城市便捷的公交路線與縱橫交錯的地鐵線,小城市的大小,更適合電動車游走。
所以在游玩的那幾天里,滴滴成為了我打開使用頻率最高的軟件。所以我開始理解,并非常認同了42章經的文章,滴滴的唯一出路的觀點。
不論是短期的融資租賃,還是長期的無人駕駛,相信只有控制車一條路可以真正讓滴滴的市值落地為安,甚至包括美團要繼續做打車也是一樣。
在這個方面,滴滴已經開始做了一些布局,但控車畢竟是一個需要十年、二十年才能完成的事情,在這個時間窗口內,滴滴依然會壟斷的不容易。
特別是高德以平臺思路切割的做法,聚集多家公司的打車服務,吸引用戶的使用,對后來者來說一定是一件好事,對滴滴就不樂觀了。
就像2011年京東、唯品會、當當的崛起,導致阿里下定決心做一淘一樣,一個可能誕生的電商群雄割據的時代,產生多個入口,這個時候用戶需要什么?需要搜索,一淘。
阿里沒有退路的挺進大別山,正是因為沒有人清楚淘寶,天貓,一淘的未來,最后哪個能守住阿里的電商陣地。
而此刻的高德,好像又看到出行領域群雄逐鹿的時代,一個新的流量入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