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心智不成熟,一遇到事情很容易就情緒化,如果看到對方做的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會很容易情緒化,由此誤會,仇恨等情緒蔓延到我們的生活中,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長大后,大人告訴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要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待問題,這樣可以了解到一個人所處的處境,感同身受,就不會那么意氣用事,也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對此我深信不疑。但嘗試了很長一段時間發(fā)現(xiàn)效果并不是很明顯,有時候真的沒辦法代入到對方的角色去看待事情,該犯的渾還是照犯,這是怎么回事呢?
也許,要做到換位思考你必須做到知道對方的價值觀,行為習慣還有當時的情形下的情緒,這些都是在對方大腦中影響他做出決策和行動的因素,而這些因素,你可能根本沒辦法深入地了解,這就是為什么說人心難辨,需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了。
如同兩個人就某個觀點產(chǎn)生了分歧,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兩個人看待自己的觀點都是天衣無縫完全正確的,這時候想要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待問題是比較困難的,兩人內(nèi)心所深信的東西都不相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們的知識儲量不一樣啊,由于所擁有的知識,了解到的都只是關(guān)于事物的客觀事實一部分,兩者的水平不相當,得出的結(jié)論自然就不同,爭論難免,而情緒化是人類的天性,更是難以考慮對方的感受,這也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放棄爭論,以理服己而不是以理服人。
很多對方考慮事情的因素都隱藏在他們的潛意識當中,連當事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決定,我們這些旁觀者又如何能夠了解到深處?;蛘哒f當事人是說不出具體的原因,由于周遭的環(huán)境因素,從小所培養(yǎng)起的思考問題的習慣,這些都是構(gòu)成如今的他們完成一件事情的決定因素,所以,有些時候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是不切實際的,因為你可能考慮對方的角度思考后發(fā)現(xiàn),這和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認知有很大的沖突,完全無法理解對方的做法。
屁股決定腦袋,位置決定想法。地位相處太多,知識儲量相差太多,交流都是問題,換位思考很困難。舉個栗子,年輕人總是抱怨父母對自己的束縛,父母則覺得我們是為了你好。兩代人隔了這么幾十年,代溝肯定有,加上社會的不斷進步,許多上一輩的人的思想都停留在他們那個時代的層面,對于這個時代,他們看不懂,傳統(tǒng)的觀念和年輕一代的思維激烈碰撞,矛盾不解沖突不斷。父母也懂得要換位思考,但就是做不到,源于他們是真的不懂這個時代。
上面其實說了是有些時候換位思考才是偽命題,而有些時候則不是。對于整個社會長期發(fā)展下來所構(gòu)成的行為準則,大眾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換位思考則是必要的。老祖宗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說你自己不想要做的事情想讓別人做,這時如果換位思考就可以感同身受知道對方也不想做,而不是一味地責怪對方為什么不理解自己的辛苦而不能幫自己這么一點忙。其實,在現(xiàn)代社會,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達,有些人已經(jīng)意識到不要無償?shù)囊笈笥炎鍪虑?,這可能會消耗你的友情值,他們更愿意通過網(wǎng)絡(luò)的力量去有償?shù)膶で髱椭?/p>
并非否定換位思考的積極一面,只是想讓我們認識到換位思考在某些情況下是不適用的,意識到這個可能會坦然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