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識到高跟鞋提升個人氣質(zhì)的時候,是在高鐵的候車大廳里,遇見了一個懷抱著小孩兒的高挑女子。
一身及膝的白色綢緞風衣,瓜子兒臉,濃密的長發(fā)盤在腦后,用一根發(fā)簪固定。細長的手臂上是一枚翠綠的鐲子,內(nèi)里一件柔軟的黑色連衣裙,高挑的身材與優(yōu)雅的姿勢吸引到了我的注意力。
匆忙間,沒有看清側(cè)臉,卻看清了她腳穿細高跟,走路的優(yōu)雅姿勢。也是那一刻,徹底改變了我對高跟鞋的偏見。
曾經(jīng)聽過一個關于高跟鞋發(fā)明者的笑話。
他是一個愛吃醋的意大利丈夫,為了防止美妻被其他浪漫的意大利男人勾引,他讓年輕漂亮的妻子穿上又高又重的厚底鞋。
這種厚底鞋比細跟的高跟鞋更難穿,因為只是單純的包裹住整個腳部,并沒有給與足弓發(fā)力的空間,因此穿上這種鞋的女人就像是上了岸的人魚公主,每一步都像是踩在了繡花針尖兒上,疼痛的無法走遠。
然而較真兒的人又會說高跟鞋并不發(fā)源于意大利,而是來自于古老的東方。東漢劉熙著《釋名·釋衣服》記載當時有一種叫晚下的坡跟式高跟。
其實高跟鞋最開始是一種階層分別的象征。
在古埃及,平民赤足,而貴族才可以穿鞋。而在整個歐洲,很長一段時間里,高跟鞋也只是貴族所特有的時髦,流行在歐洲的莊園里,宮廷中。
很快,高跟鞋就在法國宮廷里那些趕時髦的男女間流行了起來,而這股風潮也蔓延到了其他國家的一些王公貴族身上。英文中“好跟”(well-heeled)這個詞演變成了富有的同義詞。
歐洲的男爵、公爵,穿著美輪美奐的高跟鞋,流連于五光十色的舞會、晚宴中;而威猛的騎士們,也因為實際需要,而大多在騎馬沖鋒的時候,要穿著高跟鞋。
知道十六世紀一個小個子女性的出現(xiàn),才終結了高跟鞋是男性專屬的情況。
這個女人來自于的美第奇家族,這個翡冷翠的傳奇家族的女人,凱瑟琳·美第奇。14歲那年,凱瑟琳嫁給了法國瓦盧瓦王朝國王亨利二世,自此改寫了高跟鞋的歷史。
婚禮上的凱瑟琳用一雙高約5厘米的高跟鞋打敗了參加舞會的一眾法國貴婦。她在舞會上優(yōu)雅、端莊,鶴立雞群,美艷動人。
為什么要穿高跟鞋?
當女性穿高跟鞋時,步伐會更小更快,走路時膝蓋和髖部的彎曲程度都較小,而胯骨的旋轉(zhuǎn)和傾斜程度增大。也就是說,女性穿高跟鞋時走路更女性化,因此可以讓她們看上去更有女性氣質(zhì)。
高跟鞋沒有任何“實用性”,你開車不能穿、暴雨的時候不能穿、跑步的時候不能穿、登山的時候不能穿,即便你在家,哪兒都不去,你也不會在家穿著高跟鞋。
高跟鞋就像女人的胸,能讓一個女人更加有女人味。
簡·奧斯丁在《理智與情感》中把女主人公埃莉諾·達什伍德描述成是一位“溫柔賢淑、五官端正、非常漂亮的女孩。”但是奧斯丁把達什伍德的妹妹描述成是一位“浪漫熱情的人。她的外貌(別人認為她的外貌沒有姐姐那么端莊,身高比姐姐稍占優(yōu)勢)更加驚人。”
這就是高跟鞋帶來的身高優(yōu)勢了。
高跟鞋,就一定不能穿PU材質(zhì)的,只有皮質(zhì)的,才能帶來最好的舒適感和形式感。而一雙好的皮質(zhì)高跟鞋,一定來自于意大利。
盡管有些高跟鞋的價簽兒上不會印有made in Italy,然而真正懂高跟鞋的人,在試穿過一雙高跟鞋之后,會很快斷定一雙高跟鞋是否來自于意大利工匠的手藝。
一雙好的高跟鞋,在你試穿的時候就會知道“這是一雙完美的鞋,可以陪我走過很長的路”。一雙好的高跟鞋——盡管有一個峻冷的外表——也不妨礙他的誠實,要比那些男人口中的花言巧語更穩(wěn)重。
如今再讓我想象一個優(yōu)雅的女士形象,不若是蘇菲·瑪索,或是索菲亞·羅蘭,他們穿著修身連衣裙,踩著高跟鞋,在早已磨平的鵝卵石路上,漫步前行,驕傲而又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