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人剛好出生在一段特殊的時期,上一代還沒有計劃生育,下一代已經開放二胎,我們這一代很多都是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于一生,也集萬千期望于一生。我們從小就在家人的期盼下生活:讀一個好點的高中,上一個好點的大學,找一個好工作,然后結婚,生子,他們給你劃了一條道,然后告訴你,照著我說的做就行了,這才是正確的。他們總是會說:“我是為你好。”當然,他們是為你好,然而這不過是他們認為的好,他們一直沒懂得,真正的愛,就是讓他做他自己。
《無聲告白》開篇就講到莉迪亞的死亡,然后以莉迪亞的死亡為源頭,一條線向上追溯各家庭成員壓抑的內心,一條線向下描寫痛失親人后每個人的痛苦及變化。莉迪亞的父親詹姆斯是華人,從小受人嘲笑與歧視,所以很自卑,希望莉迪亞能成為一個融入群體的人;而莉迪亞的母親瑪麗琳從小夢想當醫生,她母親卻希望她成為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她和詹姆斯結婚后曾離家出走繼續追尋夢想,但因再次懷孕而作罷,瑪麗琳希望女兒能繼承她的夢想,成為一名偉大的女醫生。莉迪亞因為對父母的愛,所以一直壓抑著自己,讓自己在父母期盼中成長,她成績也不好、也不喜歡做一生,但是還是要在母親面前裝作欣喜的樣子;她明明沒有幾個朋友,卻每天要對著電話忙音假裝跟朋友聊天,只是為了看到父親煥發的神采。最終,她明悟了一切的根源,承若做自己,但在湖里淹死了,她的死也讓這個家庭看到了真正重要的,原諒了彼此。
讓孩子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高中的時候學《觸龍說趙太后》,里面有一句話我現在還記得:“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當時會覺得很有道理,愛他就要為他做深遠的計劃,現在才明白,愛,應該是給他自由選擇的權利。
詹姆斯希望莉迪亞成為能融入群體的人,瑪麗琳希望莉迪亞成為與眾不同的人,這都不是莉迪亞自己選擇的道路,這是父母希望她走上的道路。父母為什么希望她成為這樣的人呢,因為他們終其一生都想成為這樣的人而不可得。他們對現狀不滿,既不愿意和現實和解,又沒有足夠的勇氣來打破現狀,他們唯一做的,不過是把自己的夢想付諸下一代罷了。
他們可以心安理得,因為他們可以說:看,這就是她想要的。他們問:“你想要這本書,對嗎?”“是的。”“為何不請你的朋友看場電影呢?”“好的。”他們何曾給過選擇呢,他們從來沒有問過:“莉迪亞,你想要什么呢?”他們只是在說:我喜歡這個,你也喜歡的對嗎。好吧,既然你以愛的名義問了,我也以愛的名義回答吧:既然你喜歡,我就這么做吧。
做孩子的痛苦在于:我知道你愛我,我也愛你。但你希望我做的不是我想做的,如果我按你說的這樣做,我會痛苦,可是如果我不這樣做,你會痛苦,我也會因為你的痛苦而痛苦。這不應該是孩子需要面臨的痛苦,如果父母們愛自己的孩子,應該讓其避免這種痛苦,他應該快樂的生活下去,至少不會因為你們的原因讓孩子不快樂。
如果愛,請深愛,若深愛,請至少讓他們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請做你自己
在母親出走的兩個月,莉迪亞生活在恐懼之中,當她發現自己只要按父母的意思活著,他們就會快樂,一切不愉快都會消失的時候,他就為自己背負了沉重的枷鎖。
當內斯將莉迪亞推入湖中,內斯看到了她的痛苦,內斯成為了唯一理解她的人。從此以后,她把自己的生活埋葬在父母的愛里,僅剩的那點軟弱,都與內斯分享了,她知道至少還有一個人在下面托著她,讓她不至于完全沉到底。她為了父母活著,同時又依賴著哥哥內斯,只有自己是個虛無的存在。
然而內斯去哈弗讀書成了壓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唯一的依靠都將離去,再也沒有人能理解她了。
最后莉迪亞開始回想,究竟是哪里錯了呢,原來是在她決定承受父母的重擔維系家庭的平衡開始,一切就都錯了。最后她終于醒悟,她需要重新開始,她要鄭重的告訴父母,夠了,成績不好,沒有朋友,都沒有關系,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
我總是希望莉迪亞能再勇敢一點,醒悟更早一點,像父母說明一切,也許她將不用死,也沒有那么多的悲傷。
我希望你記住:成為你的存在,不要為了任何人失去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