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朋友圈有篇《被面膜毀掉的中國女人》挺火的,文章從生物學的角度分析了某些劣質面膜的危害,以及人類皮膚無法吸收的部分面膜成分。
并且語重心長的列出了目前市面上那些每片售價幾元到幾百不等,號稱具有“美白、抗皺、修復、去黑頭”等功效的面膜,幾乎都只能起到保濕補水的效果,其本質與用清水洗臉無異。而大多數的平價面膜,除了給人心理安慰,完全沒有其他作用。
總結起來就是,面膜其實并沒有什么用,敷面膜不如洗臉,省錢又省事,女人們可以考慮放棄面膜這類性價比低的護膚品了。
本來以為會有一大群妹子會受到這個真相的暴擊,還有人天真的甚至擔心面膜銷量會下滑,然而事實上……
是呀,道理都懂,可就是想敷。
也許大多數姑娘們在乎的,其實并不是包裝袋和廣告語上所謂天花亂墜的效果,而是敷面膜這一刻放松的心情。
所以,試圖從科學的角度阻止女性購物欲,不存在的。
換季的時候,買!
過節的時候,買!
心情好的時候,買!
心情不好的時候,買!
發工資的時候,買買買!
知乎和微博上有很多關于“如何看待女性容易沖動消費”、“為什么很多女人做不到理性購物”、“怎么才能控制女人的購物欲”、“為什么女人喜歡買買買”的話題討論。甚至有人從心理、哲學、情緒、人性各種角度剖析了造成這一現象可能性。
然而我覺得吧,哪來這么多原因,還不是因為想買。
在一本關于欲望管理的書上看到過一個原則,買東西之前先考慮清楚這件東西自己是“need”還是“want”,如果僅僅只是“想要”,那就說明不是必需品,就不要買。而如果確認真正是生活里“需要”的東西,再不加猶豫的下手。
道理很簡單,說起來也都懂。可是,如果每一筆消費都如此精打細算的理智,本就平淡瑣碎按部就班的生活里,該少了多少新意和樂趣啊。
你拿到了人生的第一筆薪水,于是決定買一支紀梵希口紅來獎勵自己
剛搬了新家,你想要買兩個花瓶和幾只百合讓房間看起來更有生氣
年底發了獎金,和閨蜜挽著手挺著腰桿走進高檔西餐廳裝一把小資
你明明還有一柜子的衣服,可是還是會想要一條黑色的流蘇小短裙
你攢了半年的工資,不過是為了完成一趟心心念念已久的出國旅行
……
這些通通都不是生活的必須品,但卻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有溫度
在可以承擔的范圍內,追求生活的品質,把每天過成自己更想要的樣子,有什么錯呢?
在演唱會上看到了自己的崇拜很多年偶像
跟喜歡的人在一起看一場沒有折扣的電影
坐一個小時車到特別喜歡的甜品店買一份芝士蛋糕
因為一個特別的花紋選擇了同等質量下價格更高的盤子
在24歲生日的時候送給自己一雙也許根本沒機會穿的紅色高跟鞋。
這些時候,你從心底散發出的激動、愉悅、快樂、滿足,你從中獲得的所有好心情又如何用性價比來衡量呢?
有人把購物欲歸結為是因為不夠自律,可也有人說,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對很多事情都不感興趣了,年輕時拼命想要的東西,現在都不想要了。這種缺乏自我控制的表現正是因為你還年輕,還會為外物所心動呀。
就像蔡康永說的:“一個16歲的人進盧浮宮去看到蒙娜麗莎的微笑和66歲時候再進去看,內心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你錯過了那個時間點,這件事情就沒那么感人了。”
所以啊,性價比從來都不是衡量商品價值的唯一標準,別把自己的生活囿于“性價比”的條條框框里,你可以貨比三家,也可以控制欲望,可有些時候,你也需要適當的滿足一下自己的沖動和情懷,讓生活更加豐滿有趣。
女人也并不是永遠都差一件衣服,我想可能還缺一個包,一雙鞋,一支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