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閱讀從讀繪本開始
我家姑娘1歲多的時候,我第一次對繪本這個名詞有了概念。買的第一本繪本是“大衛,不可以”,(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難以理解,小朋友們為什么那么喜歡這樣的畫風)。第一次了解到原來自己很喜歡的幾米系列也屬于繪本,只是它是寫給大人的繪本。
因為知道了繪本這么個好東西,我有了新的疑惑: 怎么區分連環畫、漫畫和繪本?
逐漸接觸越來越多的繪本,我對這三個東東有個自己的認知,雖然不一定正確:
50后、60后的父母一輩,小時候看連環畫,也叫小人書:四大名著,抗日故事;
70后、80后的我們,小時候看漫畫:丁丁歷險記,藍精靈,阿童木;
90后、00后的孩子們,小時候看繪本:好餓的毛毛蟲,大衛系列,小豬佩奇。
有朋友這樣歸納總結這三個名詞,我也比較認同:
連環畫:圖+文,圖文并行,一頁一圖。圖文分開后,圖和文分別都可進行獨立閱讀;
漫畫:圖>文,以圖為主,分鏡等構圖。圖文分開后,圖基本可獨立閱讀,文不可以;
繪本:圖×文,圖文互補,以圖講故事。圖文分開后,文很難進行獨立閱讀,圖可以;
在我家姑娘成長的這兩三年,我陸續給她買繪本,讀繪本。但漸漸的發現她對繪本的喜愛時濃時淡,這種波動又似乎跟我如何給她讀繪本有關系。尤其是一些在其他孩子那里收獲很好反饋的英文原版繪本,在我家姑娘這里,就興趣缺缺。
我一直想著,等有空了好好研究一下原因。這一等,我家姑娘就5歲了。這一次的30天尋找之旅,我也很想好好找一找親子共讀的最佳方法,找一找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繪本的作用。于是,我在一個APP上專門約了一個擅長此道的行家來答疑解惑。
Vicky,親子閱讀的踐行推廣者。
見面那天我們約在了她的繪本工作室,我敲了敲門,說找Vicky,一個穿著休閑套裝,帶著眼鏡,白白凈凈的秀氣女生走過來,我繼續傻傻的問她:”Vicky在嗎?”女生撲哧就笑了,說:“我就是啊~“話音剛落,旁邊撲過來一個4歲多小女孩兒喊她:“媽媽,我要聽故事。”
App上對Vicky的介紹還有另外一個頭銜:律師。因此App上的那張宣傳照片就化著一絲不茍的妝容,擺了一個職業的Pose,拍的非常有專業律師的范兒。跟眼前這個媽媽儼然是兩個人。
關于親子閱讀和我的疑惑,Vicky分享了她的經驗:親子閱讀屬于兒童尤其是學齡前兒童的早期閱讀認知和習慣培養的最佳方式。繪本作為這個年齡層孩童的主要讀物,以圖文并存的形式來與孩子對話。作為家長,在孩子們對文字的認讀有限的階段給他們讀繪本,不僅僅是讀文字,更重要的是從圖畫中讀故事,進而再引導孩子們欣賞繪畫本身,以及培養他們自己閱讀的習慣。
繪本中的文字少而精練,且符合孩子們的語言習慣和讀圖能力。每一本繪本里的圖都是插畫家們精心創作的藝術作品,講究繪畫的技法和風格,講究圖的精美和細節。這些高質量的圖與文,對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認知習慣、人際溝通、情緒處理以及想象創造力等等,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對于我目前最大的疑惑:孩子對繪本選擇性的興趣缺缺,對英文繪本的不感冒。Vicky也給予了一些建議:繪本也是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來做分級閱讀的。我遇到這個困難也是很多爸爸媽媽在做親子閱讀時面臨的問題:如何正確的給小朋友選擇適齡及適讀的繪本。也是Vicky和她的小伙伴們持續踐行的事情之一。繪本也分不同的主題,畫風和深度。特別是對繪本是否適合孩子閱讀,父母大多時候是根據自己對這本繪本的喜好來選擇給還是不給孩子閱讀。
Vicky舉例說:就拿大衛系列里的《大衛,不可以》來說,大人們會覺得這個繪本里的大衛畫的不好看,并且擔心大衛這個小男孩做的事情會誤導孩子,認為“玩”還可以這樣做。但事實上,這本繪本的畫風小朋友們之所以喜歡,正是因為這個畫風接近小朋友們現階段自己畫畫的風格。這個大衛做的事情,也與孩子們在真實生活中曾經犯過的錯,做過的惡作劇幾乎一樣,讓孩子們有很強的共鳴感。故事的最后,大衛媽媽說:“寶貝,來這里;大衛乖,我愛你。”小朋友們讀到這里,會體會到:我們雖然做“錯”很多的事情,但媽媽依然是愛我們的。
這一類的繪本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把繪本念給孩子們聽,就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了。
從這個角度再來看《大衛,不可以》我似乎能理解作者的初衷了。其實,我們絕大多數人,小時候也都是伴隨著媽媽的這類訓斥長大的吧?現在我們長大了,為什么就忘了當初的我們也做著一樣的惡作劇,有一樣的好奇心,會因為不知道正確的行為和解決方法而不斷的試錯。那么,現在作為父母的我們為什么不通過這個繪本,來引導孩子們找到什么事可以做,怎么做呢?孩子們學不會保護自己,我們永遠會操心的。
回家以后,我嘗試用不一樣的方式再跟我們家姑娘一起讀過一次《大衛,不可以》。有些場景比如踩板凳夠東西,我甚至會帶著我家姑娘一起情景再現一次,讓她真實體會危險在哪里,要怎么做才不危險。很開心的是:這一次的閱讀,小家伙不僅沒有失去對生活里各種物件的創意想象,還學會了正確的工具使用;知道了回家第一件事一定要洗手,洗澡間的地上不能亂潑水,家里不能把東西扔來扔去......
跟Vicky聊繪本,聊親子閱讀的時間過的很愉快。我很好奇,Vicky作為律師卻創辦這家繪本館的初衷。聊完繪本,我們自然就聊起了這個溫馨的充滿的繪本的小小空間。
Vicky的本職工作律師是嚴謹且嚴肅的黑白色,而繪本是充滿想象力的彩色世界。這兩個看上去完全相反的領域,卻很好的在Vicky身上融合在一起。就像她在工作生活中的兩個身份,職場女性和溫柔媽媽,一強一柔,Vicky就在這兩個角色的來回轉換中把律師和繪本館一步一步的經營起來了。
當了媽媽以后的三年多,Vicky自己買的繪本就有上千本。對繪本及閱讀的深刻體會和量的積累,讓她與伙伴DoDo,另一個美麗的3歲寶媽有了一起做繪本館的初衷。
Dodo,見到她的第一眼是她正在給小朋友們上繪本課,甜美的聲音和自帶親和力的笑容是她吸引小朋友們的最大魔力。英語專業畢業,曾經也在英語培訓機構任職的Dodo在身份升級為媽媽后,就把重心都暫時專注在了她家寶貝身上。Dodo很希望把她看到的英語語言的學習與繪本之間千絲萬縷都分享給小朋友們,讓他們能把語言的學習和閱讀的養成變成一種樂趣。
和Vicky與Dodo的聊天里,我能感受到她們對繪本的深入血液似的喜愛,對她們繪本館里的小讀者們的寵愛。言語間,除了愛和堅持,我沒有感受不到任何抱怨和焦慮。但我知道,創辦繪本館一定是艱辛的,小到繪本館墻上每一筆粉筆畫裝飾,大到給繪本館找落腳點,編寫課程體系。兩個年輕的媽媽得有怎樣的付出和堅定才能把她們心中曾經模糊的小夢想一步一步變成現在這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溫暖空間。
Vicky和Dodo說,她們先實現一個小目標,未來也許就可以實現“繪本學校”這樣一個大夢想了。同為女性,同為媽媽,我在她們淡淡的,卻堅定的笑容里獲取了很多力量。很喜歡她們描述自己理想中的繪本館的一句話:孩子像小木一樣自由生長,大人復歸于孩童,又和孩子一起長大!也許這就是繪本給她們帶去的能量,她們又傳遞了出來......
我想我會繼續帶著我家姑娘讀繪本,把我的這些親子閱讀故事分享給我的朋友們;
我相信也期待著Vicky和Dodo的這個繪本館未來會傳遞出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