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蒙托夫有一首詩這樣寫道:"一只船孤獨(dú)的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尋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靜蔚藍(lán)的大海,而頭頂是金色的太陽。"這首詩曾被柴靜引用過,她在采訪中說希望自己會永遠(yuǎn)是這樣一種狀態(tài)。在讀《看見》這本書之前,我根本不懂這句話的含義,因為那時的我才大二,不曾經(jīng)歷很多,那時的我還不認(rèn)識柴靜,也從來沒有去了解過她,更不曾解讀她十年的心路歷程。也無法去對自己的生活有過更深的體驗和領(lǐng)悟,沒有對自己生活的歸屬感。
讀完《看見》這本書,看過柴靜接受采訪的視頻,我漸漸對這句話有了契合心境的體會。因為我從中讀出孤獨(dú)、幸福和朝前走。這三者緊密有關(guān)。因為生活的殘酷,你必須經(jīng)歷這些。柴靜在她的新書發(fā)布會上說,二十歲的小柴曾在自己的日記本上,寫了這樣一句話,我最大的理想就是不斷的完善自己。時光可以雕琢任何一個人,從青絲到白發(fā),從幼稚到成熟,從蒼白到豐盈…人是群居動物,這是由我們的屬性決定的。但任何一個人又是絕對的孤寂的。只是有些人自知并學(xué)會接受,有些人不自知,喜歡用熱鬧掩蓋。
看到過很多文章寫孤獨(dú)這個話題。寫要怎么去接受,要怎么去享受,要怎么去克服。可是讀了那么多,依然改變不了心底深深地孤獨(dú)感,深深不見底,空洞的讓人無力的絕望。這種感覺就像溺水的人,抓不到最后一根稻草。很多時候,會想想那些文章給你的建議,但是依然排遣不了,索性一個人抱著自己在房間里,聽著自己喜歡的歌,狠狠地嚎啕大哭一場,哭出聲,哭出無助,哭出你在心底的吶喊。然后鼻涕眼淚一起抹掉,靜靜的再發(fā)會兒呆。重新拿起書,打開電腦,站起來,做該做的。自以為這是對孤獨(dú)最好的狀態(tài)。感受它,感受它給你的弱感,然后釋放它。依舊關(guān)上孤獨(dú)的大門,去江湖過刀光劍影的生活。享受生活的世界給你的喜怒哀樂。生活并不總需要你的強(qiáng)忍和故作堅強(qiáng),有時的妥協(xié)并不代表你的脆弱,反而更能理解人性所在。
既不追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不用靠外界給你的評價來活,你要將目光放在你的內(nèi)心,放在你里面的世界。外界的反射和發(fā)生的事件,你要去思考,去感受,去體悟。你面對的人和事,他們有各種的反應(yīng),它們有本來的狀態(tài),他們有自己的對這個世界的感受,但同時他們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你的心靈史某些程度上也是帶著他們的影子。所以人不是孤立存在,但同時有一種隱秘的排他性。
你的二十多年,你的三十多年,你的一生,當(dāng)你回顧時,能拿哪些事放在口里嚼嚼,給兒孫講講,能有那些放在心里千回百轉(zhuǎn),刺激一下曾經(jīng)年輕旺盛的一顆心,能有哪些能放在開水里燙燙,放在爐火里烤烤,放在陽臺上風(fēng)干,和老友們一起就著喝喝酒,散散步,看看夕陽。
人生很難,也很殘酷,但完善自己,做好喜歡做的一兩件事兒已足已。就像《傳家》的作者任祥女士說的,種一顆樹,生一個孩子,寫一本書,蓋一座房子。
靜下心里,重新面對這不堪中還透光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