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一次偶然的機會,聽到了團長的心理公開課《如何用正確的方式愛孩子?》,受益良多。于是趁此機會記錄下來,希望能讓更多的人從中獲益。
最近《小別離》熱播,我也關注了很久。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朵朵媽。從頭到尾,她對朵朵的學習成績關心到了一種幾乎變態的程度。成績有一點波動就大驚小怪,還明令限制朵朵的各種課外活動,還美名其曰是愛她,一切都是為了她的將來。
她是怎么個“愛”法呢?每天讓她做七八張卷子,不許參加課外活動,更不許有自己的一點興趣愛好,就為了試卷上那個好看點的分數。
考得好了,朵朵媽笑臉盈盈恨不得po一張圖發朋友圈里曬曬;考得差了,當然挨罵,爸媽還恨不得24小時陪讀,不許做任何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怪不得朵朵會認為,媽媽愛的不是我,是分數。
那我們應該怎樣用正確的方式愛孩子呢?
-1- 做教練型的父母
假如,有一天,你的孩子看電視看了很長時間,作為父母的你會怎么做呢?
一般來說,父母的行為可以分為以下四種:權威型、顧問型、說教型、教練型。
權威型:“不許看!”“關了!”孩子不聽,于是直接走過去把電視關掉。
這樣做會有什么后果呢?孩子感受到了你的權威,于是學會了做一個權威者,在別的場合開始攻擊別人;內心沒有真正的改變,下一次還會舊事重演;叛逆點的孩子會對你產生抗拒,慢慢的你將失去對他的控制;膽怯點的反而會在你的權威之下開始退縮,于是唯唯諾諾。
顧問型:“我們關掉電視好嗎?”“你已經看了好長時間了哦!”“…好吧,那看完這一集就不許看了哦!”
同樣是在將自己的思想加在了孩子身上,只不過是用一種相對溫和的方式罷了。這樣也抑制了孩子的思考,讓孩子變得沒有主見,處處聽從大人的意見,給企業培養出了一個“好員工”。
說教型:“我都說了你多少次了不許看那么長時間電視!”“這樣對眼睛不好的!”“你看隔壁的誰誰不就戴眼鏡了嗎多丑!”
這種類型的父母往往自己學歷很高,總是主導著孩子的生活,總是喜歡把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或者總是怕孩子會跌倒于是先給他包扎。然而他們卻往往達不到目的,因為反反復復的說教會讓孩子產生免疫力,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聽了。或者聽了也沒往心里去。
教練型:“孩子,你看了多長時間電視了呀?”“是什么那么吸引你啊?”“那是看別人在電視里玩開心,還是自己玩開心呀?”
這種類型的父母不會采用說教或者強勢的方式來達到目的,反而是用一系列問題來主導孩子自己思考。思考自己在做什么,為什么要做這件事,這樣做到底好不好。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思維開放,不會輕易地被父母的框架限制,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往往會生活的更加幸福。
所以,你的教育方式,關乎孩子一生。要想孩子擁有獨立的人格,自主的思想,就嘗試做一個教練型的父母吧。
-2- 你也許沒有資格“教”孩子
其實很多時候,你的孩子懂得的知識比你更多。
說起網絡,很多60后、70后的父母都會搖搖頭。別說網絡了,就算是觸屏手機,也有很多父母不會使用,還要回過頭來請教幾歲的孩子。孩子能玩手機一整天,在網上泡一天,可是很多父母連開機都不會。
也許你會說,他們年紀小,網絡接觸的早,當然學起來快啦。
而我想說的是,其實父母擁有的很多知識,確實都已經過時了。
在他們那個年代,也許社會普遍貧困,他們連最基本的生存和安全感都得不到保障,所以覺得能吃飽很重要,有一個工作能養活自己和家人很重要,至于自己喜不喜歡干那就不重要了。
而現在的孩子,大多數已經不需要為一日三餐發愁了。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他們尋求的是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所以他們的觀念會比他們父母的那一代更適應這個時代的發展。從現實社會到網絡,從微信到微博,他們可以接觸到不同的圈子,與各色各樣的人社交,與不同的思想碰撞。
而父母的觀念卻更新的沒那么快,或者根本沒有更新,所以會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而這時,作為父母的你還要把自己那可能早已過時的觀念強加給孩子,你說他怎么接受?
可能跟大多數人的父母那樣,我的父母也經常勸我趕緊考個公務員,或者回老家當個中小學的老師,這可是個鐵飯碗呢,一生不愁吃穿。他們苦口婆心了這么多年,我卻依然選擇留在大城市拼搏,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實現自己的價值。
他們覺得我在大城市里過得勞累又奔波,重點是錢還不多;我覺得做公務員或者鄉鎮的老師太無聊,每天都過同樣的生活,沒有新意。
誰也說服不了誰。
畢竟是成長環境不同,觀念也不同。但是很多時候,不管作為父母也好,子女也好,我們的觀念都需要及時的更新,這樣才能跟上這個時代的日新月異。
-3- 不要給孩子傳播“思想病毒”
聽過著名的“ABC法則”嗎?
A(accident)是指同一個事件,B(belief)是指不同的信念,C(consequence)指的是不同的反應。
也就是說,同樣一件事,因為你心中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和信念,你就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和感受。
有可能,因為父母給孩子種下了一個錯誤的信念,從此他的人生,走向了另外一條道路。
第一個“思想病毒”是無助。
無助的意思是,“別人做得到,我做不到!”而為什么孩子會有這樣的想法呢?都說初生牛犢不怕虎,但孩子為什么都不愿意先嘗試一下就先退縮呢?原因就是一個字:“比”。
看到了嗎?“比”這個字是兩把匕首,一把捅向別人,一把捅向自己。很多父母都喜歡/習慣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小時候比成績,比獎狀;長大了比工作,比薪水,比房子比車子。誠然,父母的本意是好的,希望孩子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能夠奮發向上爭取進步。但在孩子眼里,自己原來什么都不如別人。這一比,就把孩子的人生給比下去了。孩子開始自卑,開始退縮,再也沒有了干勁。
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鼓勵遠遠比懲罰更重要。經常對孩子說“你行!”“你可以的!”“你肯定沒問題的!”,慢慢的,孩子從你的眼里看到鼓勵,看到希望,會成長為一個健康自信的人。
第二個“思想病毒”是無望。
無望就是“不可能”。經常能從父母嘴里聽到這三個字。比如孩子說想跳上太空啦,想當總統啦,想活到一千歲啦。
其實真的不可能嗎?有很多事情,在現在的人們眼里,確實是不可能的。就像以前沒有飛機,當時的人們一定想不到原來人類真的可以飛;以前沒有手機,大家也一定想不到可以隨時跟地球另一邊的人通電話。
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一切都有可能。
只是,在孩子豐富的想象力面前,請不要扼殺了他們的創意和希望。
從前有個小孩,在地上蹦啊蹦啊跳的老高,還不停歇。他媽媽走過來問他在干什么,他說他想要蹦上月球。他媽媽沒有直接劈頭蓋臉的回答一句“不可能”,反而笑著對他說了一句,“那要記得回家吃飯哦”。
那個小孩,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
當然,不可能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這樣偉大的科學家。但是說不定,你的一句“不可能”,就扼殺了許許多多本來可以成為科學家的小天才。
所以在你的孩子遇到問題難以解決的時候,先不要讓他放棄。對他說,“一定有方法!”然后鼓勵他,找到那個方法。
第三個“思想病毒”是無價值。
無價值的意思是“我不配”。接受不了別人對自己的好,覺得自己配不上這一切美好的東西。
這是最恐怖的“思想病毒”。
原因是父母經常用孩子所做的事情來衡量他的價值。比如他考了第一名,父母夸他“好聰明”;考試不及格,父母罵他“沒出息”。于是,等他長大后,工作賺了大錢,他覺得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一旦創業失敗,就覺得自己真是愚蠢真是沒用,搞不好會想跳樓。
因為他會覺得,不是我這個人本身有價值,而是我做的事情才有價值。如果一件事情我做得好,那我才是優秀的;如果我做得不好,那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這樣下去,他不會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他的自我價值感會隨著外界的評價和事情進展的好壞而變化。而且經常憂心忡忡,情緒失控。
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接納他這個人,不管他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樣。告訴他,“你值得!”、“你值得世界上所有美好的東西,所有對你好的人,因為你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4- 學會這四大潛能開發句
“你說呢”
“還有呢”
“除了……還有呢”
“假如有的話,會是什么呢”
這幾句話看起來就沒有什么營養,而實際上卻可以激發孩子的潛能,讓孩子自主思考,而不是一來就尋求答案,想著一勞永逸。
盡量不要回答孩子的問題。用這幾句話,反問孩子,讓他自己找出答案。這樣不僅對他來說印象更深刻,而且他會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這可是受益一生的財富。
比如說,孩子問,“爸爸,中秋節為什么要吃月餅呢?”
你問,“你說呢?”
孩子撓撓頭,“不知道”。
“假如有方法可以讓你知道的話,會是什么呢?”
“嗯……問老師。”
“除了問老師之外,還有什么方法呢?”
“上網查”
“哪個最方便呢?”
“當然是上網了。”
“那快去吧!”
孩子跑去上網查資料了。回來孩子興沖沖的告訴你有關月餅的典故。
然后你摸摸他的頭,鼓勵他,讓他發現問題首先自己尋找答案。這樣慢慢地,他會嘗試著自己去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而不是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