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努力是沒用的,很多人不承認。
初一時候,我當了語文課代表,還有其他幾門課成績都不錯,但唯獨數學成績一塌糊涂。
考得最差的時候竟只有15分,羞愧的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
但所幸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數學老師,他頭頂一片“地中海”,挺著大肚子,至今我對他印象還蠻深刻。
他經常給我們講前幾屆學長學姐的勵志故事,講得慷慨激昂,熱血沸騰,每次聽完就給了我很大的動力。
于是,我就邀請班上的同學小周一起秉燭夜讀,大半夜不睡覺,拿著手電筒跑到宿舍樓頂做數學題,因為晚上會有老師來查寢,查寢室我倆偷偷裝睡著了,等查寢老師一走,就偷偷溜到樓頂。
那段時光如今回想起來,依舊令我熱淚盈眶。大概這樣發奮苦戰了一個多月后,被查寢老師發現了,他嚴格命令我倆,以后不許深夜跑到樓頂,后來,我倆就再也沒敢上去。
雖然奮斗了很久,很顯然我的數學成績還是沒有趕上去。
所以我常常在想,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很多人沒怎么努力,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但是他們的成績依舊在班上數一數二。
到了高一下半年,因為數學成績還是差,我選擇了文科。
高中三年,是最艱苦的幾年,大家不到6點鐘就起床晨讀,晚自習搞到半夜九點多,我們整個的一天時間全塞得滿滿的,好不容易放個節假日,全被各種練習題、試卷占滿了。
大家每天都很忙,每天兩點一線,但其實沒有幾個人清楚自己未來要做什么。
高中時為了把數學成績趕上去,我依舊買各種試卷做,死記解題模板,大概是我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死磕數學上面,結果英文成績直線下滑,后來,就只剩下語文和文綜是我的強項,數學和英文兩門主課早已失衡。
以至于高考,我以360分的可憐分數,報了一所普通大專。
我真的已經努力了,我可以摸著胸口說,但你看到了,努力并不是人生第一命題。
2.
現如今,步入職場兩年多的我又總是思考這個問題。
現在你再回頭看看,小時候的玩伴兒、初中同學、高中同學、大學同學,還有公司同事,大家在某一個階段都是一樣的,那為什么一年、兩年后甚至若干年后,大家的發展會天壤地別呢?
到底問題出在哪兒?
這么多年,我似乎漸漸明白了一些:為什么我的英語一開始很好,后來退步了,數學成績從頭到尾差的一塌糊涂,而語文成績卻至始至終保持平穩狀態呢,那是因為對于語文我一直保持著較高的興趣,我喜歡看書,寫文字,我學習它的時候毫不費力,甚至會感到很快樂。
所以,提高興趣能幫我解決很大的問題。
但是再往更高一層想,這也并不能幫我成就更大的事情啊,興趣總有一天會消退,而且它很具有階段性。
十年后,我會變成什么樣?二十年后呢?
有時候仔細一想自己不敢承認事實,好像能過得好一點,多賺一點錢,但有時更多時候會就此平庸一生。怎么才能迫使自己得到根本性改變,讓自己的人生發生一些質變,而不是簡單的量變呢?
3.
昨天在《一席》上看了蔡志忠的演講,對我啟發很大。
蔡志忠,著名漫畫家,他畫的《莊子說》、《老子說》等100多部漫畫,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銷量超過了3000萬冊。
在我看來,蔡志忠是個非常出色的漫畫家,雖然現在他已功成名就,但他依然拿生命在作畫。
他曾經坐在椅子上58個鐘頭做一個4分鐘的電視片頭;
他曾經42天沒有打開門,關在屋里子面只做一件事;
他曾經花了4年時間,到日本畫了40本諸子百家跟四格漫畫;
如今他69歲,依然可以對著電腦每天工作16個小時。
但是,蔡志忠本人卻說,努力沒有用。
他說,我們窮其一生都在想,就像我們打開門走出去是知道要去哪里,我們開車上高速是知道目的地,然而人生這么大的旅程,居然99.99%的人都不曉得他要去哪里。
這句話一下子擊中了我的內心。
你想,我們每年每天都在努力,努力,再努力,卻渾然不知自己這一生要去哪里。
蔡志忠很鄭重的說,他四歲半就決定了自己的一生:畫漫畫。直到如今,他六十九歲,四歲半的那個決定依舊沒有絲毫改變。
我想,這就是他最重要的答案吧。
為什么努力沒有用,他的另一個觀點我很贊同。
他說:其實你們看我畫的漫畫,我大部分只花1%的時間去畫,其他99%都是在編故事。
老師或父母老是說努力努力就會走到巔峰——才怪。
如果這樣,豈不是所有人都走上巔峰了嗎?
沒有人開始不努力,為什么后來不努力,因為努力沒有效果。人生不是走斜坡,你持續走就可以走到巔峰;人生像走階梯,每一階有每一階的難點,學物理有物理的難點,學漫畫有漫畫的難點,你沒有克服難點,再怎么努力都是原地跳。
而當你克服了難點,你跳上去就輕而易舉了。就像你會寫文章一樣,即使十年沒提筆,碰到有靈感的事就會寫;就像你熟駕單車,就算十年沒騎,一碰到單車你就可以很快上手一樣。
4.
所以你看看,提高興趣很重要,學會改變思路很重要,多動腦子多動手很重要,找到自己拿手的很重要,找準自己人生要往哪里去很重要,這些比努力都更重要。
當然不是叫你不要去努力,而是要讓你徹底明白,想要根本性的改變自己,僅僅憑借努力是遠遠不夠的。
想明白了這些,你以后的人生路將會好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