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的人,內心是空虛的。無所事事,找些芝麻蒜皮的事忙碌著,好像頂忙碌一樣,其實只是忙給自己看罷了。
他們害怕身邊的人說他們空,但凡有人說“你怎么那么閑啊”、“好羨慕你那么閑”、“你真是好福氣,啥事都不用干”……他們的內心是覺得人家在諷刺自己,然后列舉出自己一天要做很多事情,說你自己很忙碌。
同學小芳有個鄰居大媽,閑居家里帶孫女,以前孫女小,帶孫女加上洗衣做飯也挺忙碌,現在孫女上學了,她就閑了。
小芳媽媽,同樣也是帶孩子,還要加工衣服,每天忙的團團轉。
兩個女人,作為鄰居,看著和和睦睦,可是小芳總覺得鄰居大媽是不喜歡媽媽的。聽她說話的口氣就知道了。
“你么,帶孩子還加工什么衣服”
“錢又賺不完的”
“錢多錢少就是這么花,又不能帶進棺材”
……
后來,鄰村來了一個大嬸,這個大嬸更閑,媳婦不放心她帶孫子,女兒也不放心給她帶外孫,老公嫌棄她做的飯難吃,工作又高不成低不就,所以每天拎副十字繡滿世界跑著聊天。
這個大嬸子一遇到鄰居大媽,兩個人好像一見如故。鄰居大媽又是搬凳子又是削水果,兩人曬著太陽聊著天,一坐就是一天。太陽西下,不得不離別,分別的時候還依依不舍地約她第二天再來。
看著這么關系濃濃的,可等大嬸走遠了,鄰居大媽又會跑來跟小芳媽媽說大嬸的壞話。
“這個**,一天到晚真的是空,我們還要帶孩子,她孩子都不用帶,帶不好,不給她帶”
“這個**,每天繡她那個破十字繡,真的是時間太多了”
……
臨走還不忘說一句“你么要做死了,這么拼命干嘛!”
每每看到此,小芳都覺得挺搞笑。
其實鄰居大媽壓根就不喜歡小芳媽媽,要不是因為房子在一起,她根本就不想搭理小芳媽媽。
因為有小芳媽媽的存在,更加凸顯了她的閑。即使沒有明顯的比較,她的家人或者身邊其他的鄰居都會不自覺的拿她和小芳媽媽比較。
相反,她會更加喜歡那個大嬸子,有大嬸子這樣的女人在她身邊,就可以襯托出她是個勤勞能干的女人。
她搬凳子弄好吃的吸引大嬸子來,好似熱情歡迎,可是轉身又去詆毀她,深怕人家看不到一個比她更閑的人一樣,但凡有點事做的人也不至于如此無聊。
可是,她不懂,一根稻草,隨處亂扔,稻草就只是垃圾,可是如果用來綁螃蟹,那么稻草的價值跟螃蟹是一樣的。
她跟著小芳媽媽,小芳媽媽養雞她也養雞,小芳媽媽加工衣服,有零碎的活就加她幫忙干,多多少少有很多小東西小好處可能得到一些。
這就是所謂的“村里來了個好嫂嫂,大家都成好嫂嫂”。
這個社會,競爭激烈,生活壓力太大,不進步就退步了,哪里有那么多閑暇時間來抱怨。
與其一群人聚在一起說東道西,還不如安靜的學習自己的東西,豈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