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研的真真價值在于“用戶思維”,這個詞和“產品感”思路一致,內容有別,“產品感”主要側重產品的邏輯,通過表層的界面和交互,更深入的看到產品運行的邏輯、用戶的操作邏輯、以及產品異常,有了這個思維框架,再去對數據進行拆分(包括場景拆解、用戶的流向歸類、產品核心亮點及關鍵痛點、優先級(包括職能分配優先級、也包括產品迭代優先級、還有用戶群優先級【拉新、留存、轉化】)、渠道拆分優先級【數據庫、媒體、廣告、手機客戶端、搜索引擎、資源合作、分類信息網站】),而用戶思維則需要把這里面每一個環節的需求都具象化,具象化的主體主要是用戶。
下面我們將按照用研流程對環節進行層層展開:
一、項目立項
這一階段要做的主要是三個方面:
1.前期主要做的是行業、用戶、戰略分析,根據市場部提供的市場研究報告及原始數據或者是專門的第三方咨詢機構提供的內容產出以及相關的權威文獻和書籍,對場景、用戶、問題和已有解決方式進行細化,實施的方法可以是人物角色創建、體驗地圖制作、競品分析,這些工作內容需要產品、市場、運營部門間的緊密配合,資料真實、時效性好。
2.接下來就是需求分析,這也是發聲最多和爭議對強的階段,集中進行需求挖掘、需求拆解、優先級評估,在這里可以參照KANO模型進行分析,實施的方法可以是會議室討論、線下交流、專家請示、和一些小范圍的調研(做個簡單的腳本,找公司附近或者內部的用戶做為對象即可,但是要保證用戶的真實性),需求要覆蓋到需求方的所有內容,但是對執行落地要有預期,主要是拆分后的一個個小需求,需求到落地,不管在產品決策上、還是研發上都會出現虎頭蛇尾的現象。
3.產品規劃階段首先是根據上層對產品的定位,修正和明晰需求分析時提出的產品概念,用戶是否能夠理解這個概念和名稱,定位是否符合自己的預期,這里需要結合問卷調研和焦點小組訪談來拓展產品思路,找出產品痛點,同時也可以驗證產品的定位和概念。
4.產品設計階段,主要用形成性評價,用低保真的原型來測試目標的有效性、效率和滿意度,方式可以是用戶參與式設計和專家評估。
5.產品生成階段,也就是灰度階段,這個時候的研究少了思維性的內容,更多是驗證和異常排除,可以使用情緒版操作或者結合眼動儀、以及目前成型版本的測試。
6.產品上線后,所做的工作就是總結性評價,很多工作集中在數據這一塊,和產品類的工作內容基本保持一致用戶上目標是拉新、留存和轉化,要逐漸把前期的工作結果轉換成商業價值,最大化的產生效益就是最大的目標,產品運行一段時間后,根絕后臺數據和用戶日志分析,對活躍、新增、流失用戶進行群體分析,對他們的行為差異做出評估,通過瀏覽量、點擊量、點展比、類別top值、廣告投入等對產品效果就、做出評估,積累了一定的用戶后,就要在現有的用戶池中對用戶的內容偏好,價格偏好、形式偏好(界面、交互、動效)和流程偏好(注冊、購買、引導、FAQ)進行下鉆分析,所有的結果要和第一步的內容做出精準對比和差異區分,形成一個閉環,并將結果工具化、用已有的模型來推動后期類似項目的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