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業家都謙虛地把他們創業成功的原因歸功于“運氣”二字,以至于很多吃瓜群眾就簡單粗暴的把自己的失敗或者一事無成歸因于自己的運氣不好。到底“機會”和“運氣”之間的關系是怎么樣的呢?
知乎上有個回答我認為總結的挺到位:
在一個沒人愿意釣魚的池塘里釣魚,這叫勇氣。
在一個沒人愿意釣魚的池塘里釣到了魚,這叫運氣。
在一個沒人愿意釣魚的池塘里撒網捕到了許多魚,這叫成功。
如果你沒勇氣去釣,就沒有機會有運氣釣到魚,也就沒有后面的撒網捕魚。成功的人之所以敢在沒人愿意釣魚池子里釣魚,是因為得出了特立獨行且正確的結論,并愿意放棄一部分的安全感去付諸行動,在“運氣”來臨之前往往就已經做好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準備,“運氣”只不過是成功的催化劑而已。
那么,我們身邊真的沒有機會嗎?
有沒有可能是因為你懶得自己分析、而又不想放棄一部分“安全感”,導致即使機會在身邊你也仍然選擇無視,然后每天后悔自己“當初”沒有好好珍惜“機會”呢?
舉個投資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巴菲特投資的原則就是篩選自己熟悉的、發展良好的藍籌股股票,然后進行價值投資。巴菲特把投資的戰線拉得足夠長以降低股票的系統風險,他堅信價格的波動終歸會回歸到企業本身的價值上。根據他的理論,只要企業本身價值夠高,那就值得長期持有。我們都知道現在是互聯網的時代,BA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是中國的三大互聯網公司,光這三家企業的產值就已經占領了市場的大部分市場份額。不僅如此,這些巨頭們還在積極開拓投資新的技術、積極進駐其他領域,因為在互聯網的世界里比的就是搶占先機。根據市場的網絡效應,產品的用戶越多那其價值就越高,價值越高反過來又會帶來更多的用戶,一旦用戶的數量突破某個臨界點之后,這個產品就會產生“贏家通吃”的狀態。仔細想想騰訊的微信、阿里巴巴的淘寶都因為“搶占了先機”然后形成了“贏家通吃”,導致后面的公司很難能再PK掉他們。我們會明白這些互聯網巨頭其實都是很好的價值投資標的,長期來看“可能”(注意不是一定)會產生很好的回報。
這就是機會呀,而且是相當顯而易見的機會。
不過奇怪的是,越是“明顯”的機會,往往越引不起人們的重視。當然思維方式/價值觀之間存在差異是關鍵,巴菲特之道對于中國大多數想在股市里撈一把就走的投機者來說就猶如雞同鴨講。另外大多數人也沒有那種“完全忘掉對生活也沒有影響”的資金,所以難免容易患得患失、忽悲忽喜。當然我并不是一味的推崇價值投資,我只是認為在投資這件事情上(還記得嗎?凡是涉及到人身安全和資金安全的問題首先考慮的就是“規避風險”)有必要先花時間確立自己投資理念和原則,把自己的“操作系統”理順再行動也不遲。
當然,“看到”機會≠把握機會,“看到”機會后還要持續的評估、在此基礎上修正自己的行動,再加上一點點“運氣”的因素,才有成功的可能!這過程中需要持續的磨練自己的分析能力、積累自己的知識技能,才有可能“搭上”運氣的小船乘風破浪。
所以你看,成功的背后要付出的心力是巨大的。然而大部分人都只是耍耍嘴皮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只有那些思考過后就直接開干的人,才是真正想要得到機會的人,才是“運氣”有可能眷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