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徑鎖定”效應由美國圣塔菲研究所研究員、斯坦福大學經濟與人口學教授布萊恩·阿瑟提出。他認為事物的發展過程對道路和規則的選擇有依賴性,一旦形成行為規劃就很難改變這種規則。可能專業背景的緣故,對“路徑鎖定”的了解,原僅限于區域經濟發展,仔細了解之后,發現,對于個人的行為心理來說,也是適用的,所謂“本性難移”。對于個人的發展狀態,也何曾不是受“路徑鎖定”效應所約束?一年前,兩年前,甚至更久之前,已經決定了我們目前的狀態。
昨天有朋友問我,目前對生活,對工作有何困惑,我一時間竟無言以對。仔細思考,并非自己沒有困惑,而是似乎已經習慣于當前的狀態,滿意也罷,不滿意也罷,只是一味不自覺的一天天度過了。這,不正是一種“路徑鎖定”嗎?陷入“路徑鎖定”的人生,怕是會愈加的發覺“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了,這是多么可怕呀。
對于區域發展“路徑鎖定”的破除,“創新”是必不可少的,置于個人身上,想想,也不無道理。如何“創新”呢?
第一,要明了問題。古人講究“日三省吾身”以修身養性,通過不斷的反省,總結問題,“無則加勉,有則改之”。
第二,要開闊思維。多學些新知識,提升、開闊思維方式,在心理,思想上挑戰各種可能。
第三,要多嘗試,包括做與不做。消除身份焦慮,堅持善的理念(致良知),不做不需要的事情,真正做自己心里所想,自己所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