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也有個“798”。它和北京“798”有異曲同工之妙。
它的名字叫做“良庫工舍”,在鄭焦城際高鐵南陽寨車站附近。
園區北側的老廠房曾經是建國前就有的豫興面粉廠,這里生產的“火車頭”面粉曾經是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
園區的南側是棲棠博物館。棲棠主人是民族企業家、豫興企業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后來做過鄭州市副市長的史隆甫先生。
看到史隆甫的名字,讓我想起了23年前和這個名字的交集。
文革時,史市長被迫害致死。1970年,他的遺孀馬淑貞被掃地出門,無兒無女的她孤身找到史的老家---焦作市武陟縣西陶村,在早已破敗的兩間老房安了家。
10年后,已經74歲的老太突發腦血栓,自此臥床不起,她的鄰居、已有7年民師教齡的鄰居史福慶辭了職,和新婚不久的妻子擔當起贍養義務。
我去采訪時,又過去了16年,老太太還是臥床不起,但是已經89歲的老人紅光滿面。她指了史福慶兩口,摸著自己的心區,眼睛泛出淚花。
那個場景23年了,現在還在我眼前浮現。
說到史隆甫,現在很少人知道他,他就是“鄭州綠城”的規劃者和“鄭州綠城”發起人。
“鄭州綠城”,他是旗幟。
鄭州解放之初,黃沙揚,塵土飛。主管城建的副市長史隆甫引進梧桐布局全市,綠化成為全國典型,從此“鄭州綠城”被全國公認。
游覽良庫工舍,又碰到了一個老朋友。
她叫侯娜,1999年畢業于南陽師范美術專業。醉心于烙畫,2008年自立門戶把烙畫當事業,如今已經是這個項目的非遺傳承人。
我2013年采訪過她,今天再相見,大家都很高興。她很有志向,立志創新這一傳統文化,并決心向世界推廣。
現在的“良庫工舍”有十六大社團:非遺技藝傳習所、影視匯、皮影劇團、音樂廳、讀書會、皮具坊、木匠社、話劇團、兒童劇、詩劇匯、古琴坊、香道社、茶道社、花藝坊、繪畫室、公益吧。
它的宗旨是保護近現代工業文化遺產,結合新舊建筑的對話和融合,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打造以文化藝術雙創產業為主導的新型文化旅游示范園區。
“良庫工舍”項目被評為2017年度“鄭州市優秀文化產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