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接上回?,造成印度軍工如此不講究,如此隨便的深層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根據我個人的淺見,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每一個地域、每一個國家的人都有它鮮明的國民性格。雖然不可能對所有國民都適用,但在很多時候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就像國人的老實與小心思,印度的一部分國民性大約是精神上的自由。
從正面觀點上看這是一種遺世獨立的自信與清高,從側面去看就是對物質世界的不精確。
這種性格從古時便有。舉個例子,古印度的計量單位非常不精確,長度的計量單位“由旬“指的是一頭公牛走一天的距離。沒錯是一頭公牛走一天的距離,可以是黑牛、花牛、白牛,可以是喜歡跑步的牛,也可以是走走停停的牛。
更進一步,印度的歷史寫的也非常抽象,不像中國那樣編年紀實,其常常以百年作為跨度記載。這可坑苦了后來的學者,到最后還要依靠大唐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去重建印度的詳細歷史。
看過這樣的歷史再來反思印度的現狀,可能讀者們就不會那么訝異發生在印度種種啼笑皆非的故事了。
但我還是要說。
用拖拉機拉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這事是印度人干出來的(海上高濕高鹽環境對機械設備是嚴峻考驗,必須要有專業設備)。用商業卡車拉遠程導彈,這事是印度人干出來的(商業卡車會影響導彈的機動性與通過性)。潛艇進港把商船給撞個窟窿,這事還是印度人干出來的。
啼笑皆非過后是反思。像印度那樣的不精確當然不可取。但印度依舊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近些年大家已經漸漸意識到了,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們過于專注于物質文明的建設,導致精神上的普遍荒蕪,人失去了道德信仰便會變的可怕。
其實想想,人生七八十年,前十幾年不能自主,長大了要為房車奔波,有孩子了要為孩子幸苦,等孩子終于長大了,你也老了。究竟有多少時間可以像我們可愛的印度鄰居一樣,騎著個拖拉機在航空母艦上樂樂呵呵呢?
個人淺見,不成參考,但作拙磚,以引美玉。
化濁 2016-10-16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