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至家常吃的打鹵面也不能馬虎,要鹵不瀉湯,才算合格;吃面必須一挑起就往嘴里送,筷子不翻動,一翻鹵就瀉了。
2.他說他吃過江蘇里下河的魚、松花江的白魚,就是沒有吃過青海的鰉魚。后來終于有一個機會一履斯土。他說:“時屆隆冬數九,地凍天寒,誰都愿意在家過個闔家團圓的舒服年,有了這個人棄我取、可遇不可求的機會,自然欣然就道,冒寒西行。”
3.1949年后,各地人士紛紛來臺,首先是廣東菜大行其道,四川菜隨后跟進,陜西泡饃居然也插上一腳,湘南菜鬧騰一陣后,云南大薄片、湖北珍珠丸子、福建的紅槽海鮮,也都曾熱鬧一時。后來,又想吃膏腴肥濃的檔口菜,于是江浙菜又乘時而起,然后更將目標轉向淮揚菜。于是,金霽玉膾登場獻食,村童山老愛吃的山蔬野味,也紛紛雜陳。
4.除了海鮮,唐魯孫又尋覓各地的小吃,如四臣湯、碰舍龜、吉仔肉粽、米糕、虱目魚粥、美濃豬腳、臺東旭蝦等,這些都是臺灣古早小吃,有些現在已經失傳。唐魯孫吃來津津有味,說來頭頭是道。 ?他特別喜愛嘉義的魚翅肉羹與東港的蜂巢蝦仁。對于吃,唐魯孫兼容并蓄,而不獨沽一味。
5.寡人有疾,自命好啖,別人也稱我饞人。
6.拙作百分之七十是談吃,百分之三十足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