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showhand,“不帶誘惑的深情”這句話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胡特用來描述理想的父母的行為一句話,是一句非常暖心的話。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候,對孩子投以實實在在的愛,而愛之中不帶有誘惑。這句話的前面還有一句叫:”不含敵意的堅決“,也非常能夠穿透人心。今天我和你聊一聊不帶誘惑的深情。
不帶誘惑的深情是一種心法,并沒有實實在在的教我們怎么去做一件事情,但是當我們心里面有這一句話的時候,面對具體的事情我們就知道怎么做了。有點像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的里面的武功秘籍的心法,苦練再多的招式,沒有心法配合就是練不出絕世武功。比如《葵花寶典》心法第一句”欲練此功,必先自宮“,如果不照做,功夫就是練不成。
我舉個例子,一個媽媽想要一個小孩子讀完一本書,但是孩子天性愛動,讀不完怎么辦呢?
一般會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媽媽會給孩子說,你把這本書讀完,我給你買你喜歡的玩具。寧外一種媽媽會給孩子說,不讀完書不讓吃飯。一種是給孩子獎勵激發孩子努力讀完這本書,另外一種是給孩子恐懼讓孩子讀完這本書。
這兩種方法,都有可能讓孩子讀完一本書,也有可能孩子確實會學到知識,父母也會覺得目的都是為了孩子好,而且確實孩子也因此變好了一些。
但是我們把”不帶誘惑的深情“這句話套上去的時候會發現根本套不上,你會發現既不是深情,還帶了誘惑。
讀完這本書,所以媽媽會給你買這個玩具,也就意味著不讀完這本書,玩具就沒有,不讓吃飯的例子也是一樣。這就給孩子一種意識,媽媽的愛是有條件的,給吃飯或者給玩具的條件是讀完這本書,那其他事呢也一樣。
或者媽媽會覺得讓孩子讀完一本書是目的,是對他好,是愛他。而不給他吃飯或者不給買玩具不過是嚇唬她,不過是一種手段而已。
但是孩子的想法恰好相反,孩子會覺得吃飯和玩具是目的,而閱讀完一本書是條件。
這樣子有可能產生兩個壞處,第一個是無法讓孩子對閱讀這件事情產生興趣。中國的很多小伙伴高考完了之后,把書賣了,燒了,撕了從樓上扔下去也是同樣的心理。大家不僅僅是把學習當成是高考的一個手段,而且從此就厭惡上學習,但是終生學習這項技能對于一個人一生來說是何其的重要。
第二個是孩子會覺得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孩子覺得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這件事情是非常糟糕的。孩子會覺得沒有安全感,經常的沒有安全感,就會產生自卑的心里,時間一長可能就是習得性無助了。
那么如果遵照”不帶誘惑的深情“這個心法,該怎么做呢?
其實也很簡單,就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深情,一個是不帶誘惑。
深情不是自以為覺得對孩子好,而可以對孩子采取各種措施。而是打心底的愛這個孩子,打心底里的相信孩子可以克服好動而認真的閱讀一本書。
目的不僅僅是讓他讀完一本書,然后滿足自己內心”我孩子竟然讀完一本書“的自豪感,而是讓他在閱讀中找到喜悅的感覺,讓他尋找讀完一本書給自己帶的信心,而不是讓他有讀完一本書之后,就有飯吃了和有玩具了的疲憊感。
不帶誘惑就是一碼歸一碼,閱讀是閱讀,玩具是玩具,吃飯是吃飯。讓孩子在閱讀中找到閱讀的樂趣,玩具中找到玩具的樂趣,吃飯中找到吃飯的樂趣。要比讓孩子在閱讀中找到吃飯和玩具的樂趣要好很多。
不帶誘惑的深情,可以用到與孩子的相處的方方面面。孩子是一個生命,從他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他的生命就只屬于他了。沒有經過他的同意就把他帶到這個世界的父母能做的只能是長情的陪伴和愛。
其實”不帶誘惑的深情“這種對于非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處關系也有一定的啟發意義的,愛人之間,朋友之間,還有同事之間都可以被應用到。
不帶誘惑的深情其實就是中國人說的赤子之心,《傅雷家書》中赤子之心有一段打動人的話說的是:”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獨的。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永遠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會落伍,永遠能夠與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最后歡迎你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