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來,內心在思考著這樣的話題:自我與渺小
給我感受最深的,是那句“自律給我自由”,不同的成長階段,對這句話有種不同的解讀,現在的我,認為”自律“包含的,是自我的內驅力,而”自由“指的是在滿足他人的期待,完成好自己的任務情況下,能夠做一些隨心所欲不逾矩的事情,這些事情能夠給我幸福感,并且也能夠給他人收獲一些東西。
學習了一段時間的心理學,給我的內心有了很多的變化,起碼讓我明白什么是真實,什么是空中樓閣。
每個人看待同一事物,形成的映象并不是一樣的,這取決于你的心智,你的眼界。
例如第一次站在中關村的天橋時,我會形成感性認識:“啊,原來中關村長這樣。”
第二次站在中關村的天橋時,我會糅合內化好的心智,恍然間能夠感受到,對中關村的敬畏與自我感覺的渺小:“嗯嗯,社會人……”。
這一系列的感悟,均回歸于:自己。
以前的我以為,個人成長自律的條件取決于成績上勝過別人,然而現實證明,這無效:失敗的時候,你會很傷心,與其是對別人的嫉妒,還不如說對自我感到沒有好好學習,假裝努力、靠口頭向別人表達自己的“自律”,實際上一個人的時候不知道神游了多少回的,等別人過來了才學習的,缺乏自律的,無能的憤怒。
現在的我認為,個人成長與進步,取決于自我的心智獨立性,強大的內驅力以及與他人合作溝通的能力。
學會心智獨立與提高內驅力,我現在探索到的,是多讀書,多思考,多輸出,多外出實踐,meet new people and make more friends
另外,學會對自己坦誠,對自己適時適量嚴苛,意思是說,對過程嚴苛一點,不要等到結果出來后才嚴苛。另外,雖然說屈服本我是人類生存的本能,但是,更重要的是,學會游走于伸展區,會對你以后的人生會有幫助。這一點,可以從已經形成習慣的運動——跑步來證明。學會跟上跑得更快的跑友,能夠激發自己的潛力,跑完時候看到自己的配速從6分鐘/km到5分鐘/km,不敢相信自己能夠跑這么快(與自己比),以后的跑步日子里我閾值提高了,現在跑3km,5km時配速控制在5分半/km已經成輕松的事。從這一點,讓我明白需要向優秀的前輩學習,讓他們直接或間接幫助自己走到伸展區,然后擴展,閾值上升,發現更大的世界,將以前認為很難的事情變成如今小菜一碟的事情。
最后,寫完這篇感悟之際,又證實了自己的一個特點。很多情況下我不愿意開始動手干一件事情,這是因為我有輕微的完美主義,這一點的完美主義進而使我形成了懶得開始動手干的行為方式,尤其是自己安排的,別人沒有要求的事情。如果是別人安排的,我卻感到一種裹挾感。但是一旦開始做了大概10分鐘后,我會很專注做,完成任務,這大概是“心流”的緣故罷。希望自己能夠走出這個怪圈,達到一種做事感到真正“自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