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有點多

1

第一次在這里寫東西,本來是昨天應該完成的,但是懶癌晚期,沒辦法,拖到今天了。

前天的時候查資料看到這么一款app,覺得挺好玩的,然后興致沖沖的制定計劃,準備每天完成個2000字,看看能堅持多久。

其實很多時候都是這么幾分鐘熱度,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的,總是不能去堅持。

初中的時候,比較喜歡理科,高中的時候就開始沒感覺了,大學的時候人在物理系,心早就不知道哪去了。

高中的時候有一段時間迷上中國傳統文化,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后來因為覺得儒家思想的某些消極因素,比如中庸、墨守成規以及禮教,導致的國人性格中的“醬缸文化”,開始是排斥,后來是厭惡,最后是徹底決裂。

想想那時候都是閉門造車,人云亦云,又沒有良師益友的指導,一旦遇到困難,遇到不好的方面,自己就很難走過去,思維總是局限在很低的層面。

昨天晚上有一教員上課,《性善論與性惡論》,講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這其中根源、發展及所造成現在思維層面的迥異。講的很好,思路很清晰,層次分明。可是有一種感覺,這兩種文化的沖突也體現在她身上。

這似乎是一個很難避免的問題:突然被某種思想主導,我們暫時性的會有某些言語行為動機,可是我們思想的根源、傳統的文化,時刻像一個躲在一旁偷窺的老人,說不定什么時候你意識到了,這就是一個沖突。

2

為了避免以上問題的出現,就是容易走入讓人很不舒服的一種狀態。本來想先弄個框架,規定只能感性,不理性;只從心理學文學、不從哲學的角度;盡量原創,避免生搬硬套。更是拒絕深入理性分析,所以覺得沒必要完成這一個任務。

3

有些東西很難,但只要一點點去堅持改變,總會慢慢進步。

那天看的分享文章大概是領導思維與普通人思維的不同。我們的思考、交流、行動的方式是有外向內的,采用的方式是從清晰到模糊。而激勵型領袖及組織結構,他們的思考、行動、及交流方式都是由內向外的。外層是指理論邏輯思考和語言功能,內層是所有的情感,如信仰、忠誠。也負責行為和決策,但沒有語言功能。

作為曾經在基層一線工作過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很深的體會:我們的溝通一開始就給下屬講道理,無論是上課、談心、還是批評教育,一大堆理論,一套又一套,聽起來還行,過后就忘了,這樣的效果確實一般,有時還會讓人難以接受,特別是批評的時候。

思維的局限在那里,很難改變。

我記得超級丹在08年北京奧運會前,在比賽場上容易心態不好,其實他的技術能力已經足夠拿冠軍。而在08年北京奧運會拿金牌之后,他在比賽中的心態,那種自信,那種戰無不勝的信念,反而能讓他越戰越勇,立于不敗之地,總能摘得冠軍。

這就是一種經歷。

金一南有一本書叫《心勝為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可是對于普通人來說,不僅是自身技術能力的不足,更何談心勝。

2000字好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