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期下來讀了一些書,讀完常常問自己,自己還記得什么,自己學到什么。回答常常很無奈,除了在讀書的過程中不讓自己胡思亂想,自己得到的確實少的可憐。于是我問書友:我該如何讀一本書?
書友給我的回答是:你讀的還不夠多 不夠多 不夠多!!! (好吧 我承認這是一個主要原因)但是否還有一些次要原因,例如讀書的方法與技巧。也許現在你會跟我耍嘴皮子:方法就是讀好多書 。但是如果我掌握一些技巧再去讀更多的書,效果是否會更好一點呢?!于是同學給我推薦了一本莫提默?J?艾德勒 和查爾斯?范多倫寫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和拆書幫創始人趙周的《這樣讀書就夠了》 。這兩本書所介紹的方法偏向與論說性的書籍。下面我會淺談《這樣讀書就夠了》和比較詳細的說說《如何閱讀一本》。
為什么我會淺談《這樣讀書就夠了》,因為我曾經深入的接觸過這一學習模式,所以不再多說。其實南昌的人才預備役就是拆書幫的究極版。以練帶學,拆為己用,把萬華云老師的兩天課程編成一本書,伙伴們的三個月實戰練習合在一起看,這就是一場拆書幫活動,好大的一局棋。再則南昌味粽空間每周三有一名為“拆書幫”的讀書匯,然名不符實,與大學講座如出一轍。我曾參加過一期吳友明老師的拆書活動,所拆書為《道德經》整兩個小時,老師講的精彩不假,但幾乎兩個小時都是他一個人的,這與拆書幫最核心理念:拆為己用背道而馳。那么什么是拆書幫呢?
拆書幫提出:成人學習要結合自身經驗在極其有限的時間下將書中的有關經驗拆為己用。注意,成人學習有兩大特點一是自身學習時間有限,二是成人學習具有主動性。這也就說明有時候成人有可能不能把一本書看完,但卻要獲得自身的短板經驗以彌補不足。味粽空間的拆書幫始終人氣不足,我猜測:在于成人學習的主動性,他們來學習是為了彌補不足,然爾這一活動并不能讓他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得檢驗,必然會放棄這一活動,惡性循環,人氣必然一日不如一日。反之,倘若拆書幫實至名歸,參加讀書匯的人能夠將有關經驗馬上在自身得到有效運用,則良性循環,人氣必然上去。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假設,在沒有進行驗證前,我不能妄下斷論和給出建議。
拆書幫拆出書中的一些片段。(參與者不需要提前讀這本書)主持人的說明文本,提供案例,促動參與,激活催化。主持人只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或者更少,而大部分的時間在參與者手中,大家分享自己在工作中與之有關的經驗,并對這些經驗點評和總結,最后得出每個人自己的檢驗,這就是拆為己用。當然,效果的好壞這里面與主持人的關系不是很大,有關這些問題可以請教人才預備役的輔導員們,看看他們是怎樣主持一場PK賽的。
最后關于這本書,我還想再說最后一點:關于書簽法的運用。書中有一節說到了如何自己一個人拆書,我理解為如何做筆記。準備三張便簽紙:第一張,用盡可能少的句子寫出你要筆記的某個片段的大意。第二張:寫出與之有關的檢驗(好的或者壞的或者虛構一個工作場景中遇到這類問題你會怎么做)。第三張:總結,得出檢驗。
說完這本書,下面我來談談《如何閱讀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將讀書分為四個境界即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從易到難,逐漸被包含。下面我會一一為大家解讀。
基礎閱讀,最簡單也是最一般檢驗。為什么這么說,因為這一階段幾乎在大家小學畢業就已經完成。基礎閱讀就是能認識每一個字,就這么簡單。所以大家不用擔心自己還沒有入門,但是也不要過于樂觀,據本書作者在美國作的調查研究發現,高中生的閱讀水平基本停留在這一水準。這一研究是在上個世紀40年代左右,但我們問問自己,除了讀一本書上的字,你還做過其他的事嗎?
說完基礎閱讀,咋們來說說檢視閱讀。在說檢視閱讀前,我先說說兩個次要的內容。第一:如上所說,閱讀境界是逐漸被包含關系的,就是分析閱讀是包含基礎閱讀的,后面的閱讀境界也適用這個規則。第二:在進行閱讀前,我們要帶著三個問題來進行。這三個問題就是:1這本書是什么類型的書(小說 論說型.......) 2這本書談了什么 3作者是如何架構以此來說明主題的
好了,做完這些準備工作就讓我們進入檢視閱讀吧!所謂檢視閱讀,其實是一種快速閱讀的方式,這里的快速非你們所理解的在閱讀時一目十行的快速。而是一種閱讀方式的快速。你要做的工作就是將這本書的書名、前言、序、目錄、和一些與主題特別緊密的章節拿來細讀一下。這樣檢視閱讀就完成了。也許你看到這里會大跌眼鏡,這是什么狗屁!但是,現在我想請你先回想一下從你讀第一本書時到現在,有幾本書,你是做過這些的。如果沒有,那么請耐心看下去。為什么做這些呢?還記得我說的三個檢視閱讀時的問題嗎?看書名,可以幫助你判斷這是一本什么類型的書。例如《如何閱讀一本書》和《這樣讀書就夠了》就是說論型的書,也就是致用型的書,告訴你這件事該怎么做(論說型是一個基礎分類里面又包括理論和實用兩種)但是有時光看書名并不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那么前言和序就可以幫你的忙了,同時作者往往會在前言和序上說明自己的寫作意圖和所要表達的主題,那么第二個問題也就解決了,最后目錄能夠告訴你這本書是怎么架構主題的。這就是檢視閱讀,看似簡單卻不簡單。本書中提到一個觀點:即世上有很多書根本不值得,因為他很爛,那樣讀簡直就是浪費時間。所以檢視閱讀這個時候就派上用場了。(呵呵 可是本主現在還分不清哪些是好書還是爛書呀 )
當然,我相信大家肯定不會只用檢視閱讀,(我猜是心虛)這樣最好,因為作者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大家進入第三境界。為什么不是第四境界呢,因為第四境界耗費人力物力還可能吃力不討好而且就連第三境界作者也認為我們不可能徹徹底底的執行,但是這是一個讀書的標準,即這是一種讀書態度(個人認為即為閱讀的主動性)。看到這里你是不是被嚇倒了,我相信能夠讀到這里的人就算被嚇到了也會繼續讀下去的。那么分析閱讀是怎么樣的呢?在進入分析閱讀前,同樣,我們需要準備四個問題:1主題(談了什么,如何發展,如何分解從屬議題)2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想法,聲明,論點)3道理(贊同否、部分還是全部贊同、真實否)4與你何干(有意義否)
我將從三個階段說明分析閱讀的規則:第一階段,架構性;第二階段,詮釋性;第三階段,評論性。
架構性:說了些什么
第一規則:這是一本什么類型的書(在檢視閱讀時你已經搞定)
第二規則:用幾句話說清楚講了什么
第三規則:列舉大綱,在把每條繼續列綱要
第四規則: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
第一個階段其實已經幫你解決了前兩個問題 ,這時候你是不是在想其實中國的語文教育還不是很糟糕的呀!我們上課都是這么來的!但是,但是,整個語文教育完全是單向輸出,老師講,我們像啞巴一樣聽。即便是學生僅有的幾次回答,老師的點評也是:嗯,很好,回答的不錯。然后老師繼續講他自己的。這是什么鬼,每次我回答完問題,我都是一萬次草泥馬從我頭上飛奔而過,我的回答到底哪里好,您老倒是給我說清楚呀。你咋又講你自己的去了。再看看我們自己呢?是不是記得語文課必備《中學生教材解析》對,沒錯,就是它。沒有它,我上語文課,就是猶如地獄,因為我害怕老師讓我回答問題,怎么分段?概括一下中心思想?為什么王二狗這個時候會哭?沒有它,本宮真的不知道呀!!!所以每次初中我上語文課沒有它,我就怕的要死,雖然每次語文考試我能夠一百零幾分左右,但我覺得這跟語文課的關系并不大。高中的老夏一直在搞語文方法創新,感覺還是棒棒的。你有沒有發現當你離了輔導書,再去回到這些問題,一個都回答不出來。好吧,作為一個主動閱讀者,沒有老師的壓迫,現在開始這樣做吧。
詮釋性:一本書的內容
第五規則:找出共同的詞義--與作者達成共識
第六規則:找出重要的句子--主旨
第七規則:架構一本書的基本論述
第八規則:找出作者對問題的解答,以及作者知道沒有解答的問題
找出共通的詞義是為了使你和作者有共同語言,這樣才談的上理解。第六規則中是句子而不是段落,在這里你只要回想一下在高中課本中那些用藍色標出的句子就能明白我的意思了。對于論述,“如果說論說性作品有活動,那就是論述的發展。由證據與理由到結構的一個邏輯性的演變”這是本書中對論述的理解。好了,第二階段也就這樣了,那么第三階段呢?
評論性:評論規則
第九規則:“我讀懂了”不要評論
第十規則:在進行評論前要區別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
第十一規則:批評觀點的標準,有以下四點
第一點:證明作者知識不足
第二點:證明作者知識錯誤
第三點: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第四點:證明作者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對于評論這一階段,我想說的只有:如果你真的讀懂了,就請你盡情的評論吧。否則,請閉嘴,繼續下一本或者你想評論,那么請again!
本書作者,希望我們都能夠進入第三境界,可如果我們像這樣煎餅果子來一套的話,花的時間恐怕不知道......
就連作者也在書中不只一次的強調過,這只是一個理想的讀書方式,沒有多少人能夠徹徹底底的運用它。所以,你也不必過分要求自己。一步一步向這個目標靠攏就可以了。就如我上面所說的,這是一種讀書態度。
經過本寶寶親自測試,要第一次就運用這些規則來讀書,我只想說“臣妾做不到呀!”但是我也采取了迂回戰術,也就是我會把這三個階段分成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用一到兩本術去專項突破。但是,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如果你能一次性的運用這些規則,盡量一次性使用,因為這些規則是一體的,部分的使用會使效果大大降低。最后,還有一點,本書中有對小說,歷史等具體類別的書,有過討論,如果想具體的了解它們之間的差別,請自己去啃書。
你看,第三境界就是這樣,至于第四境界,我想,如果你對主題閱讀感興趣的話(不知道我的朋友圈有沒有大神)可以自己去閱讀這本書。作者也只是粗略的談了一下,一言以敝之:對于同一個主題,同時在上百本,上千本與主題有關的章節進行橫向閱讀比較。乖乖!!!
霍布斯(自己去問度娘,因為我也不知道他是哪位大神)說:“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樣讀那么多書,我就跟他們一樣愚蠢了。”在大師們看來,精讀還是十分有必要的。好了,兩本書就介紹到這了,希望對喜歡閱讀的小伙伴們有一點點棒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