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養成冥想的習慣之后,每天6到10分鐘的冥想成了新的常規事項。通常是在晚上跑完步,洗完澡之后,到陽臺坐下來,閉上眼睛開始一天中的冥想。通常是從觀察自己的呼吸開始,深呼吸然后觀察自己的呼吸,感受自己在呼吸的時候,上嘴唇到鼻子之間的狀態。這基本上就是整個冥想過程的全部。很多時候會走神,想起以前很多不同的回憶,這時候腦海里就會浮現出很多清晰的畫面,當大腦意識到自己走神的時候再慢慢的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的呼吸上。按照這樣的方式練習了一段時間之后,總感覺對冥想的理解似乎停留在很表層的狀態,很多相關的概念也是一知半解?心里有很多的疑問沒能夠找到答案,比如:
冥想的時候為什么要一直關注自己的呼吸狀態?
當腦海里思緒飛揚的時候,為什么不任由大腦回憶或想象?
帶著這些問題,我又重新看了一遍很久以前看過的一篇關于冥想的長文:奶牛Denny寫的《如何冥想?2500年的智慧—荒島十日記》。文章很長,有兩萬多字,是我度過的關于冥想的文章當中思考最為深入的一篇文章。
在2014年的2月份,作者在香港參加了一個為期10天的禪修課程。在這十天的時間里,所有的學員被強制徹底脫離手機、電腦、信號、網絡和現代社會,連續十天的時間里,每天早上4點起床,過午不食,且連續十天禁止言語、手勢、眼神上的交流。每天10個小時的冥想構成了生活的全部。除了作者之外,其他的11個男學員包括:一個澳大利亞人、一個法國人、一個新加坡人、一個馬來西亞人、一個人印度人、兩個年輕的香港人、兩個老年香港人,非常國際化的組合。這篇文章便是作者十天冥想的體驗以及對冥想的思考與總結。
冥想的過程基本上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觀息,以下是具體的操作步驟。
“將你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你的鼻子上。觀察空氣從你的左右鼻孔周圍,觸碰到左右鼻沿,進入左右鼻腔,再流出左右鼻腔。可能有的時候它只經過右鼻腔,可能有的時候它只經過左鼻腔,或者也有的時候同時經過左右鼻腔。這些都可以,你要做的只是去觀察自然的情況。”
經歷過一段時間的每天冥想之后,發現在10分鐘的冥想時間內,總是會常常出現走神的情況,有的時候思緒會飄到很遠,等到最后意識到走神并迅速的讓自己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呼吸上來的時候,往往冥想也快結束了。因此,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連續十天,每天10小時的冥想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或許答案只有在自己親身去經歷過這樣的禪修課程之后才能夠有真切的體會,但讀完整篇文章之后,著實解決了我心中不少的疑問。首先是:為什么要冥想的時候要觀息,要感知自己身體的不同部位?
在晚上的開示環節,禪修課程的創始人Goenka老師第一次系統地講述痛苦的緣起,以及它與冥想的關系。
“痛苦普遍存在于我們的一生中。而痛苦的來源,是我們自身的貪求(Craving)和厭惡(Aversion)。”
“我們貪求什么呢?是貪求外界的物質嗎?美麗的景色?所愛的人?穩定的工作?令人艷羨的財富?如果你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這些都不是。我們真正執著的東西永遠不是外在的。”
“我們貪求或厭惡的,是自己內在的各種感知。”
“我們人有六個觸角——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身體皮膚和大腦。當這六個觸角和這個外界相對應的六個事物——景色、氣味、聲音、味道、物件和思想——相接觸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內部就產生了物理的感知。”
“這個過程中有四個幾乎同時發生的步驟——意識、辨別、感知、習性反應。”
“比如說:(1)腦中有一個畫面出現。。。(2)是當年他向我求婚時的畫面。。。(3)太愉悅、太美好了。。。(4)真想再得到這種感受(如果能回到當年該多好/為什么他變了)。”
“我們貪求的并不是當年求婚的那一刻。我們貪求的是在回想那一刻時,身體內部發生的生理、化學反應(荷爾蒙、腎上腺素等等等等)所帶來的感知。”
“又比如:(1)手臂上有東西和一種感覺。。。(2)是個蚊子塊帶來的癢感。。。(3)太不愉悅了。。。(4)真想這種感知快點消退掉。。。”
“發現沒有?求婚畫面的感知本身并不痛苦,對于蚊子塊癢的感知本身也不痛苦。但當你貪求過去的某種愉悅感知卻始終得不到,或者當你想要不愉悅的癢感消退它卻一直在那里的時候,痛苦和折磨就開始了。”
“那為什么會有這樣貪求和厭惡的習性反應呢?因為我們的無知。我們對自己身體內部發生的事情,缺乏實際體驗上的感知。雖然道理上理解,但是我們完全沒有感知到(1)(2)(3)(4)的過程,我們也根本不知道我們身體正在起化學反應。”
“所以更不可能意識我們是在貪求或者厭惡身體內的這些生理和化學反應。我們無知地糾結于最表象的事物——美好的回憶、或是蚊子塊的瘙癢。”
“有一些冥想方式嘗試從表象的六個觸角著手,鍛煉視力、嗅覺、聽覺、味覺、觸覺和思維的靈敏度。這樣雖然可以解決一些問題,但是只是隔墻瘙癢,因為它始終是在關注外部事物(包括思維在內)。”
“要從根本上改善人的行為習慣,就必須回到身體內在的感知。”
“現在你已經知道了,痛苦的緣起是我們對于愉悅和不愉悅的感知的兩種習性反應——貪求和厭惡。在無知的情況下,我們就是這兩種習性反應的奴隸。我們甚至完全都沒有意識到我們的行為無時不刻地受著它們的控制。”
“而在冥想的過程里,當你開始用一顆平等心去觀察身體內在的各種感知——即使愉悅也不企盼它持續,即使不愉悅也不企盼它消失——只是觀察,你便開始通過實際體驗,從最根本的層面將自己一點一點地從習性反應中解脫出來,最終成為自己行為的主人。”
這就是我們觀察身體上下感知的目的。這個方法,也就叫做「內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