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前235年)是戰國末期著名的商人、政治家、思想家,是歷史上極具話題性和爭議性的人物。
他先是扶持秦莊襄王異人(后名子楚)成為國君,后又作為“仲父”代替尚值年少的嬴政把持朝政,還組織了百家門客編撰了《呂氏春秋》一書。然而,在嬴政成年并掌權后,卻借嫪毐之亂向呂不韋發難,罷了他的相國之位,最終,在嬴政的責難中,呂不韋飲鴆自盡,狼狽收場。
影視劇中的呂不韋
聰明了一世的呂不韋,為何最終卻潦草收場?在二哥看來,這與其商人身份下養成初始思維不無關系。對于呂不韋的一生功過,已有許多大家之言可以為后世作為考究,今天二哥就淺嘗輒止,帶大家看看發生在這位傳奇人物身上的“權利博弈”,來認識一個商人思維下的呂不韋。
01
商賈之精明投機
呂不韋是商人出身,而且不是普通的商人,是地地道道的富商巨賈:
“呂不韋者,陽翟(今河南禹縣,戰國策也稱呂不韋是濮陽人)大賈人也。往來販賤賣貴; 家累千金。《史記·呂不韋列傳》”
然而,在當時的社會,重農抑商的理念已非常嚴重,即便再有錢,商人身份的呂不韋也無法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甚至難保自己的性命周全。于是,呂不韋就想了一出“奇招”,扶持秦國質子(嬴)異人獲取秦國王位:
濮陽人呂不韋賈于邯鄲,見秦質子異人(子楚初名),歸而謂父曰:“耕田之利幾何?”曰:“十倍。”“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立國之主贏幾倍?”曰:“無數。”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國立君,澤可以遺世,愿往事之。《戰國策·秦策四》
“呂不韋賈邯鄲,見(子楚)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 《史記·呂不韋列傳》
這就著名的“奇貨可居”的典故,意思是說呂不韋來到趙國都城邯鄲做生意,遇到當時的秦國質子,后來的莊襄王(嬴)異人,認為其是世間稀有的“奇貨”,將其雪藏并加以時日,以后必會“賣”個好價錢。這一舉措,充分顯現了呂不韋的商人本色,本質上是其出發于個人利益考量的政治投機。
有人會問,二哥為什么將呂不韋的行為稱作“投機”而不是“投資”,原因在于投資指的是有確定預期回報的行為,而投機的成功率更小,“賭性”卻更大。
當時的異人身份實際上很尷尬,甚至可以說很窘迫。所謂質子,是我國古代各國之間因政治關系等因素互相派往對方國家的“人質”,目的是使兩國之間形成某種牽制關系,以期在短時間內避免紛爭,類似政治聯姻。派去的人往往是較為邊緣的皇室或貴族成員,且地位更加堪憂。
就在這種局面下,呂不韋還選擇了對異人進行輔佐,這不僅表現出其過人的識人眼光,同時也表現出其扎根于商人本性上的投機思想。
02
巧妙經營下的政治交易
異人因其母夏姬不受當時的秦昭襄王(異人的祖父)寵愛,且在他老爹安國君(名柱)的二十多個兒子里面也屬于比較弱勢的一個。因此,自幼便被送往邯鄲作質子的異人,遂無法得到公平對待,此外,當時秦、趙兩國惡化,使得其處境更為堪憂,甚至時不時會擔心有被“撕票”的風險。
但呂不韋畢竟是商人,會對自己的“生意”作充分的背景調查和精妙的成本預估,此時的呂不韋,心中就暗自盤算著三件事:
第一,當時的異人處境困難,在此危難之際“出手相助”想必是成本低廉、效果顯著的一種做法,投機成功一勞永逸,不成也并未有過多損失。
第二,當時異人的父親安國君已被立為太子,作為安國君“正夫人” 的華陽夫人當時卻沒有子嗣,如果投其所好為異人鋪排游說,勢必還有機會奪取王位。
第三,之前說了,當時的呂不韋是有名的富商,富商最不缺的就是錢,能夠發揮在活動能力和資金儲備上的優勢來推動事態發展,對呂不韋而言想必是最為理想的選擇。
《皓鑭傳》中的嬴異人
于是,呂不韋先是主動找到異人進行說服,說:
“今子聽吾計事,求歸,可以有秦國。吾為子使秦,必來請子。”《戰國策·秦策五》
一直被壓抑環境制約的異人自然對其感恩戴德,忙頓首說:
“必如君策,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史記·呂不韋列傳》
自此,呂不韋便與異人達成了交易,之后就是這位“窮得只剩錢”的富商大顯身手的時候了。
呂不韋拿出了一千金,其中五百金給異人,讓其在邯鄲廣交賓客,收買一些善于吹鼓的說客,為自己造勢。又花費五百金購買“奇物玩好”去咸陽打通關節,通過華陽夫人的姐姐作為中間人,將奇珍異寶送出,逐漸贏得了華陽夫人的歡心,通過游說讓其接受異人,并給太子安國君吹“枕邊風”。
最后,安國君也采納了華陽夫人關于立異人為嗣子的建議。呂不韋又花費六百金買通了邯鄲城的守衛,使得異人從趙國成功脫身(又說是通過華陽夫人的請求,使得趙王放回異人)。
《皓鑭傳》中的華陽夫人
隨著秦昭王和安國君相繼去世,異人便成功上位,成為了秦國的君主,是為莊襄王。其繼位后并沒有食言,不僅請呂不韋當了丞相,還封他為文信侯,“食洛陽十萬戶”,自此,呂不韋可算是投機成功,平步青云。
03
精明背后的局限
有人說呂不韋這一系列的“神操作”體現出的是其卓越的政治才干和敏銳的政治家眼光。
但如果細究其緣由可以發現,呂不韋最終得以成功封侯拜相,離不開其作為商人本質的投機魄力、精明算計和雄厚財力,所謂才干和眼光,更多的是他作為商人身份的立場下,急于改變階級身份的現狀使然。
呂不韋
實際上,這一點在之后其被歷史質疑和詬病的種種“罪行”中也有所體現,《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他將自己已有身孕的姬妾趙氏獻給異人,趙氏后來成為了異人的夫人并生下了此后的秦始皇嬴政:
“呂不韋取(娶)邯鄲諸姬絕好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子楚是在趙國作人質的秦公子)從不韋飲,見而說(悅)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為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
雖然嬴政是呂不韋私生子這一說法曾被后來的許多學者辯誣,但從其為了撇清與趙氏關系而舉薦“偽陰人”嫪毐的舉動可以看出,呂不韋實際上是急于與趙氏劃清界限的,有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味。不難發現,呂不韋本人實際上有點“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也符合其經商角度下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慣性思維。
但是,歷史的事實證明,這些舉措實際上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最終呂不韋還是陷入了觸犯皇權的政治漩渦中,被本就嚴峻獨裁的秦王嬴政清除出了權力的中心。
拓展閱讀:《史記》、《戰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