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興學|治國|“慎終追遠”的本義?

圖片發自簡書App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本章再用曾子的話,進一步發揮“如何學”的深意。

“慎終追遠”

“慎終”,真心對待為“慎”,事情結束為“終”,真心對待事情結束即“注重事情的結果”。“追遠”,盡力找到為“追”,過去的事情為“遠”,找到過去的事即“追憶住過去的事”。

一般而言,人們做任何事情都有一種達成目的的愿望,都希望所做的事成功,實現預期的結果。但現實總不如人意,往往結果不和設想的一樣,甚至相反。這種現象的反復出現,使人在做事的過程中,結果沒有出現之前,就對結果充滿了擔憂,這種心情,即是“慎終”。如何能準確有效地知道一件事情的結果,是人們長久以來共同的想法。把曾子的這句話放在這里,就是針對這樣的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法,這個方法就是“追遠”。

世間之事盡管紛繁復雜,但依人依物總能劃分為不同類型。同一類型的事,總有相似的過程,通過歸納分析,總能找出同一類事發生、發展和結束的共同規律,這些規律,就是由“追遠”而“知終”的依據。

“追遠”一件事情,又有兩個“追”的層面,一是“追”與此事相類似的其他事,二是“追”此事本身的“因”。

與此事相類似的事情存在于縱橫兩個方向,縱向以時間為方位,存在歷史中。追尋歷史中相類似的事情所產生的結果,即“追遠”,“追遠”的結果即可能是當前事情“慎終”之果。此之謂“以史為鑒”。橫向以地域為方位,存在他人中。追尋其他地方有人做過的同類事情產生的結果,即“追遠”,“追遠”的結果即可能是此地此事“慎終”之果。此之謂“外地經驗”。綜合來說就是要懂得“人情世故”。

“追”一件事本身的“因”,亦是“追遠”。任何事情皆有因果,不認因果就是不乘認事物發展存在規律性。對因果關系的解釋之詳盡,莫過于佛教,佛教的十二因緣理論,把因果關系分析得很是明白透徹。對儒學而言,雖沒有專門的因果理論,但對《易經》稍有了解的人就會確信,《易經》中就包含著很強的因果觀念,從《易經》中分化出來的占卜、算卦、預測等所謂術數理論,就是對因果關系的具體運用。其實,即使不懂《易經》,作為一種生活常識,以樸素的倫理觀念分析,稍有生活經驗的人也都很難否認因果關系的存在。乘認有因果,卻不知道“什么因”變化成“什么果”,才是一般人不能“知終”的最大問題。

解決“什么因”變“什么果”這一問題,其實正是儒家“學”的功能。“學”提出為人要“務本”,“本立而道生”,“本”即是因,“道”即是果。“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弟”即是因,“仁”即是果。弟子“孝弟慬信愛”是因,有“學”是果。君子“重、威”是因,“學固”是果。諸如此類,均是儒之“學”的因果變化關系。儒之“學”,亦是通過學習因果關系來通達“仁”與“道”。

“慎終追遠”后被用作父母去世時靈堂上的標語,意轉為莊重祭奠逝者,追念逝者的功業。《論語》把這句話編排在這里,決不是為了表達這種與上下文沒有多大聯系的意思。學習《論語》要挖掘其原意,不可以后人用語曲解之。

“民德歸厚矣”

“民”指社會大眾。“德”作為《論語》核心概念,第一次出現在這里,雖不作為關鍵字,仍需深入理解一下基本含義。“德”與“道”密切相關,“德”即“得道”之意。從終極道理上講,形而上之“道”并不可得。但從修道方便上考慮,需要假定“道”可修得,假定“道”可隨修的程度大小變多變少,“德”也就隨“得道”多少變厚變薄。故說“民德歸厚”。

“慎終追遠”是因,“民德歸厚”為果。于因而言,又有內因、外因的區別。內因、外因的主體,由“民”一字上可推斷出來。

“民”,金文字形是被刺瞎的一只眼睛,用以指代“奴隸”。據考證,古代部族間戰爭,把抓到的俘虜當作奴隸,要刺瞎一只眼睛,以防其叛逃。后來奴隸多了,沒有了刺眼的懲罰,很多奴隸又脫離了奴隸身份變成了普通人,但仍以“民”字指代這類人。“民”的人數眾多,又處于社會底層,俗稱“黎民百姓”。“民”具有較強的社會階層含義,以古代政治概念區別,治人者屬于君子,被治者即屬于民。

“民”與君子相對,“民德歸厚”作為果,其內因主體自然是“民”,而外因主體就是君子。

“民”處于社會底層,屬于無“學”之人。“民”字本意即為目盲,即使由“民”作偏旁的字也多含有目盲不明之義。如“氓”,指流浪無家之民,于目的地不明;“泯”,指水大淹沒一切民,民在水下不明;“抿”,指理順散亂之民,民因不明而散亂。“民”無學不明的狀態,使其作為內因主體不能自覺“慎終追遠”。要使內因主體的民“慎終追遠”,必須外因主體的君子通過“為政”加以影響。

君子為政即治國,治國即治民,民德厚薄在于君子治民正確與否。一個地方甚至國家鄉風民俗不好、社會混亂,其責任不在老百姓身上,從根本上說是為政者的責任。為政者要想國家治理得好,國內民眾道德風氣濃厚,就要作相應的“慎終追遠”的工作,一方面要借鑒歷史經驗,制定能使民眾尚德的制度和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強國內民眾的道德教育,關鍵要以身作則,引導民眾尚德。作為從政的君子把“慎終追遠”的工作做好了,國內民眾自然會“民德歸厚矣”。

圖片發自簡書App

古人認為,考察一個地方的鄉俗民情,就能很正確地推論出此地為政者的道德作為,這也正是“慎終追遠”的意思。君子以“政”輔“學”,要知道“學”的效果或是否正確,就要“追遠”到“政”,看為“政”的效果怎樣,就要“追遠”到“民”,看民德厚薄,就知道君子之“學”的效果和正確與否了。

凡為學之人,除了“如何學”,還要進一步“追遠”考察學的最終效果。看一位君主“道”的修養怎樣,要考察其國民德之厚薄;看一個兒子“孝”的修養怎樣,要考察其父母的生活狀況;看一個人“信”的修養怎樣,要考察其朋友的評價情況。總之,人總是處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之中,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學”的內容。看一個人“學”的修養如何,就要在與此人有關的諸多“關系人”中去考察,根據“關系人”的情況來推論此人“學”的修養。

此為“學”之“慎終追遠”。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時光絮語,是鄺鑒萍+朋友小慶合作的文字專欄。 1 《皺紋》 眼角的皺紋并不可怕, 那只是時光開的一個玩笑。 心靈上...
    鄺鑒萍閱讀 225評論 0 7
  • 哈哈,之所以碼下這么個題目,完全因為可樂看完了《心疼我胡》的年度苦情大戲,一個搞笑配音視頻。 借著表情包爾康之口大...
    樂閱讀書閱讀 502評論 0 0
  • 早晨9:00 班里在上語文課 初一新生下樓練習跳繩 早秋的微風吹著樹葉簌簌作響 陽光正好 透過樹葉漏出來的光斑在鐵...
    ChloeLeung閱讀 412評論 0 1
  • 人啊人,總把希望寄托于外物 績效 脫胎于管理學,表達一定時期內組織或個人取得的成績和效益更多的人“相信”組織績效(...
    謝鎮的動物園閱讀 610評論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