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小羽
童年的經歷,我們長大后至少要再重復一次。我們總是滿心的期望,至少內心肯定是這樣想的:這一次,我要做主,我要修正童年的那次錯誤。
一個女孩有一個暴虐的老爸,她便很容易迷戀上同樣有暴力傾向的男生;一個男孩有一個很控制的老媽,他便很容易喜歡上同樣很控制的女孩。我們常常這樣做,是因為我們想要證明,我們可以修正童年的那次錯誤。雖然別人都會覺得這樣的男人無藥可救,勸說她不要跟他在一起。但女孩卻一直夢想著她可以用她的愛來改造他。
這個時候,如果女孩沒有覺察到自己潛意識的真正意圖,以為這就是她所想要的愛。那么,她極有可能迷戀上身邊一個有暴力傾向的男人,瘋狂地愛上他,然后遭遇一系列可怕的折磨,再次重演童年的不幸。
小時候,無論是因為生存還是由于愛的需要,我們都只能去愛我們的父母。如果得不到父母的愛,我們就會想,這是我們的原因,我們做得還不夠好,如果我們再努力一點,爸爸媽媽就會愛我們了。當然這個夢想是不會實現的,暴力父母很少會因為孩子做了什么,而放棄自己的暴力行為。最后,再而三的打擊下,我們知道讓父母愛我們是無法實現的,只能把獲得父母的愛埋藏在我們的潛意識里。
后來,我們長大后,遇到了和父母很像的男孩或女孩,就會觸發我們埋藏在潛意識深處的欲望。于是,我們就有了愛的感覺,我們深信,如果我們做了一些艱苦的努力,這個假象的爸爸媽媽就會改變。
在親密關系建立初期,因為各種原因,包括為了討好我們,為了讓我們更快的進入親密關系,我們的對象(我們假象的父母)通常會保持克制,不會顯現自己的暴力傾向。暴力行為的發生通常在關系建立以后發生,我們會再次經歷童年的創傷,而我們也最終發現讓父母改變是不可能的,我們的愿望只會讓我們更痛苦。
那些有過可怕經歷的孩子,都無一例外地扭曲過真相,甚至會粉飾得好像自己的童年比誰都幸福。說起自己的父母,總說自己的父母很好,說起自己的童年,也說自己很幸福。但是這些經由扭曲的幸福感就如空中樓閣,不堪一擊。
那么解決的辦法就是進行深度的自我探索,真正的認識到我們不幸的童年,也可以去接受我們的父母不愛我們的事實。這個過程可能很難很痛苦,但是確實我們成長和擺脫舊有模式所有經歷的蛻變。當然這個時候有人跟你一起,你會走得更保險一些,這個人可以是心理咨詢師或類似于心理咨詢師的存在。
本文為安羽心理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