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驛路梨花》的第二課時,在品析人物形象時,設計的活動是緊扣課文25自然段的一句話——“多好的梨花啊!”
這里,梨花與人建立關聯。梨花,指的是叫梨花的小姑娘。
于是,順勢將“好”這個抽象性的詞,換成具體的詞,板書:多()的梨花啊!
學生細讀課文,在文本的字里行間尋找能夠填的具體詞,學生填的詞有很多,一班的孩子填的有:善良、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細心、有責任心。
緊接著,為了感知其他人物形象,我再一次板書:多()的()啊!要求第二個空填其他的人。
孩子們讀的很專注,最讓我驚訝的是填解放軍戰士這一處賞析,因為對于這一處我沒有細品,只想到了樂于助人。但孩子們的生成很精彩,且看這個鏡頭:
王琳萍站起來說,“第33段,‘十多年前,有一對解放軍路過這里,在樹林里過夜,半夜淋了大雨。他們想,這里要有一間給過路人避風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樹割草蓋起了房子。’我從‘第二天早上’一詞看出了解放軍叔叔樂于助人的精神品質。”
我趕緊追問:“你讀得很仔細,很會扣字眼讀書,你扣的這個詞一下子打開了我的思路,只是我想到的不光是樂于助人。你能就你抓的這個詞再深入一點嗎?”
王琳萍有些茫然。
我說,“我再讀一遍這幾句話,同學們再聽一聽,看能聽出點什么。”
我讀,“第二天早上就”我做了重音處理,有的孩子一下子就明白了,紛紛說道,“言行一致,說干就干……”基本上接近了。
緊接著,再一次引導:“解放軍叔叔昨晚上睡得好嗎?”
“不好,書上寫‘半夜淋了大雨’。”學生不約而同的回答著。
“那如果你是這種情況,你第二天早上會怎樣?”我問。
“大病一場,高燒不退。但解放軍叔叔即使不生病,也會很疲憊。可他們依然堅持蓋房子方便路人,我看到了解放軍叔叔堅定的意志,無私奉獻的精神。”一孩子站起來說。
“多好的回答啊,只有兩句話,我們卻鮮明地看到了解放軍戰士身上的閃光點,這就是我們讀書的妙處。仔細讀,我們會發現不一樣的風景。此時,我迫不及待的希望你們能讀好這幾句話,讀出對解放軍叔叔的敬佩、感激與贊美!”
學生們動情地誦讀這幾句對于解放軍的描寫。
就這樣,你一句我一句,似盲人摸象般,我們將文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仔仔細細地品析了一番。
最后,落到主題上,板書成一朵花的形狀。
語文課,設計活動,讓學生去說,教師適時地引導,確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只是,自己在引導上的功力還是不夠,這一年,我還需要在課堂里出生入死,鍛煉自己設計活動的能力,提高自己引導學生的能力。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多閱讀,多思考,多記錄,在一日日的積累中,成長為更好的自己,讓學生在課堂中能有真正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