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除了孩子的暴脾氣外,如何和青春期的孩子對話也是父母們比較頭疼的一件事兒。要么不理你,要么一句話把你噎死。這究竟是為什么?怎么才能和孩子正常溝通呢?這次課我們就來談談孩子聽話的問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大自然中的花兒,顏色鮮艷的花兒,像是牡丹啊,玫瑰啊、月季啊等都很漂亮,但是香氣不濃。而茉莉啊、夜來香、桂花、百合啊,顏色不鮮艷,但是香氣襲人。為什么呢?花兒在靠顏色或者香氣吸引蝴蝶過來授粉,這樣才能繁殖下一代。大自然中每一個生命,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并沒有人管他們,他們都沒有自行毀滅,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自己的能力盡力地生長著,綻放著,在大自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就是生命的第一個特點。盡最大努力好好地活著,積極地活著,這是生命和大自然得以發展和延續的本能。
玫瑰沒有想過變成桂花,桂花也不可能變成牡丹。這是生命的第二個特點,每個生命帶自帶生命的密碼,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生命,這就是生命的多樣性,也是大自然如此豐富多彩的原因。
蒲公英的種子會帶著媽媽的給的小傘飛走,找到自己的家,每一個生命成熟后都會離開母親。這就是生命的第三個特點。
每一個孩子,我們每一個人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個生命,他們和動物、植物一樣,也有生命的三個特點。那就是:1、努力活著,好好活著。一個人天生就有需要被主流社會價值觀接受的欲望。知道要獲得這樣的資格,需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幫助別人。這樣的欲望和動力不是父母給的,而是每個生命自帶的。2、人是有個體差異的。即使是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是不一樣的,不是你喜歡的孩子就一定喜歡,不是你擅長的,孩子就一定擅長。3、每個人都渴望自由成長,都需要獨立的空間,年齡越大,需要的獨立空間越大,任何人都不愿意成為別人的附屬品。知道了孩子的特點后,我們再來看看,孩子為什么會不聽話?
孩子為什么不聽話了?
青春期孩子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孩子不再想聽父母的話
身體的強壯、心理的發展,都決定了孩子想要脫離父母的管控。成長的力量讓孩子渴望獨立,渴望有自己更大的自主權和空間。如果父母仍然像以前一樣事無巨細地安排孩子,一定會遭到孩子的反抗。
一直被過度管理嚴格管理的反彈
父母親長期以嚴厲的態度和失控的情緒和行為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小時候孩子被管控過多,壓制得太厲害,此時的孩子就會反彈得厲害,逆反得厲害!人類是高智慧生物,天性優美,自我完善自我成長的能力絕不可能輸給任何其它生物。如果一個孩子身上有某種根深蒂固的、反天性的毛病,那不是他的本性,而是他企圖擺脫環境壓迫的求救方式——提醒養育者,你們需要改變一下對待我的方式方法了。1、 我接訪的一個16歲的高二女孩兒,從小被母親嚴格管控,只要不聽話,就被媽媽暴打,或者是辱罵,現在有很嚴重的自殘現象,她告訴我說:她媽媽從早上6:00到晚上10點,一直讓自己學習,中間只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可以休息。就這一個小時的休息時間,還要不停地提要求、講道理。如果不聽話,考不好,就會被媽媽打,孩子說簡直要被逼瘋了,現在才高一,真想脫離這樣的生活,不知道這樣的生活能不能堅持到考上大學離開家。
聽話的孩子真的好嗎?
? 我們的文化里總覺得聽話的孩子是好孩子,聽話的孩子讓大人省心,讓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人的天性決定了沒有人愿意按照別人的安排生活和學習。我們不可能違背大自然的規律生活。如果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對孩子進行過于嚴格和苛刻的管理,比如:吃什么?吃多少?穿什么?穿多少?幾點起床?幾點睡覺?和誰玩兒?在家里不能閑一會兒,只要做下來,就會嘮叨孩子怎么不去學習?恨不得讓孩子完全按父母規定的時間和方式去生活,孩子的內心一定會產生對立的情緒,聽話的乖孩子不說什么,不聽話的孩子就總是和家長鬧。長期下來,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呢?
就像上節課我們講的一樣,聽話的孩子以軀體化的癥狀表現出來,不聽話的孩子可能以逃學、沉迷游戲、不和父母對話的形式表現了出來。有些孩子小時候聽話,大了可能也不聽話,也開始反抗了。
聽話的孩子長大后沒有創造力,缺少做事學習的動力,喪失活力。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循規蹈矩,思路狹窄,沒有主見,不敢擔當:領導讓干啥就干啥。怕犯錯。怕被懲罰,畏畏諾諾,不敢越雷池半步。做事情的目的更多是為了讓別人認可自己,得到贊賞。而不是發自內心的動力,可能也會做得很好,但是不快樂,也不會在工作中創新,沒有創造力。
自我功能被父母外包,喪失學習的動力。長期嚴格的管控,事無巨細的安排和包辦,就像在孩子身上加上了一圈圈的繩索,孩子被綁在那兒,只能做乖乖聽話的寶貝,孩子的很多功能就喪失了,不知道按時起床,什么都不想做,也不會做,懶得做,沒有生活和學習的動力。任何人都想成為他自己,想為自己活著,而不是為別人活著,而爸爸媽媽不允許。當他發現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為自己活著時,就放棄了,自然就沒有了做任何事的動力。所以,孩子的學習動力是天生的,不是培養出來的,孩子沒有學習動力,恰恰是被父母壓制住了。
為什么我們想讓孩子聽話?
農耕文明的教育理念:權利之爭,把孩子培養成一種工具。
長期的戰爭和貧窮,讓我們的祖輩和父輩都有一種深深的不安全感,這種感覺就像傳家寶一樣,讓我們的內心普遍比較脆弱,總是在找一種安全感。就好像溺水的人,如果自己不會游泳,會拼命抓住一個木頭,如果自己會游泳,那種對木頭的掌控感就會弱一些。其實現在已經沒有戰爭了,我們也相對比較富裕了,就是說我們水性已經挺好的了,但是心理上的那種不安全的感覺還在,而這種不安全感,就會想讓我們抓住一個什么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孩子的學習,以及和學習有關的一切事情。孩子就被牢牢的控制和管理了,以至于到了不能喘息的地步。
潛意識中害怕孩子和自己的分離。父母頭腦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獨立,但是潛意識中又怕和孩子的分離,特別是有些父母童年時受過分離的創傷,怕被孩子拋棄。這樣的父母對孩子的控制也就會更多。覺得孩子不聽話了,就會離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