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格局》作者黃靜潔,她畢業于北京國際關系學院。中西合璧親子專家,微信公眾大號“父母堂”創建人。與著名作曲家、指揮家譚盾先生育有兩子,18年來在中美兩地養育孩子,汲取了東西方教育精髓。近10年來,在各類報刊上開設Ask?Jane育兒專欄,與年輕父母零距離接觸,為上千萬父母答疑解惑。
孩子在幼兒期與媽媽分開當然會害怕和焦慮,媽媽與孩子分離也會產生許多擔心和顧慮,這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心理問題,也是父母普遍遇到的育兒心理問題。
如果在嬰幼兒期家長對分離焦慮處理不當,那么日后可能會對孩子的人際互動與生活適應造成負面影響,因此,父母應該掌握科學、正確的育兒態度和方法,陪伴孩子一起走過分離焦慮的階段。
如果孩子用號啕大哭、又踢又鬧來表達憤怒和依戀,他是希望能通過哭鬧來留住媽媽,改變大人的決定,同時也在測試父母的底線。
然后,孩子從理智上接受了媽媽離開的現實,情穩定下來,開始接受其他人的照料,開始該干什么就干什么,正常吃東西、玩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這是孩子啟動的自我保護機制。
然而當媽媽出現,他又開始啟動情緒記憶模式,想著媽媽怎么可以離開自己,可能會哭,但這時的哭多半是好情緒,是對媽媽依戀的一種再次肯定的表達。
明白孩子情緒的轉變,父母就可以比較理智地告誡自己,不要被孩子的哭聲左右。
我一直以為,瑞寶已經過了分離焦慮階段,后來才發現,他是才剛剛開始。
現在,瑞寶只要在房間里看不到我,就會問,媽媽呢,媽媽去哪里了?如果這時,我在另一個房間回應他,或者立刻出現在他面前,他就會開心的笑起來。
可是,一但發現我要出門,他就會開始哭,不讓我走。如果我偷偷走了,他會哭很長時間。
原來,他是越來越離不開我了。我還以為他長大了一些,已經明白短暫分離的道理了。看來,還是要不斷的學習和補充自己,才能更好的和小瑞寶斗智斗勇,讓他更快樂的成長啊!
-end-
簡寶玉讀書挑戰打卡 - 讀書感悟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