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海邊的曼切斯特》在中國上映。
去年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被導演肯尼斯對生活細致入微的描述和拍攝,驚呼到覺得這部電影說的故事真實到就如發生在自己身邊。
發生在男主角身上的悲劇讓我想起了好幾年前看到的一則新聞:一位父親在車庫倒車的時候沒有看到后視鏡里的孩子,活活碾壓死了自己的孩子。
這樣的事故從此變成了無法從心里抹去的傷痛故事。我不知道這則新聞里的父親如何渡過那段艱難時刻,是否有一天可以走出這個陰影?
看過太多電影,聽過很多故事,大部分都有個勵志的happy ending:經過一系列的掙扎,與充滿罪惡感的自己在黑暗中斗爭,但身邊總有一個人不離不棄,陪伴著,突然有一天:豁然開朗,世界明亮了。
正如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寫的:澳洲的一個女模特,參加一場馬拉松比賽,不幸遇到了森林大火,被拯救存活下來的她,全身90%燒傷程度,不僅失去了原本美麗的容貌,而且被醫生判定無法繼續運動跑步。
可她幸運地擁有一位至死不渝的男朋友,不僅把她從那場大火里拯救出來,還一直陪著她渡過毀容后的每一天,陪她一起訓練,陪她一起面對不完美的自己。
現在她成為了澳洲最有魅力的女人,自然這個背后的男人也成為了最完美的先生。
“這樣的故事勵志美好地如同一部電影”我這么形容。可想到當年SHE里的Selina被燒傷,她的男朋友也是被報道各種正面形象:不離不棄,無微不至,好好先生,完美丈夫等等。可是后來還不是離婚了。
對于娛樂圈里的八卦新聞,我不是那么了解,只是會覺得:這應該就是現實生活和電影故事的區別吧。
現實生活里沒有完美,甚至很多人傷痛多于快樂,但還依然活著。
即使每天做著不斷重復的工作,吃著同樣的飯菜,就如同西西弗斯一樣每天和同一個巨石滾在一起。
我們沒有想要擺脫的意思,因為覺得這個就是生活原本的樣子:有人可以任性選擇自由隨性的喜歡的生活,但大部分人還是要循規蹈矩甚至勉強強迫自己適應無法忍受的傷痛生活。
只是因為我們是普通人,這就是生活。生命這個東西沒有說想結束就可以結束。
就如曼切斯特里的Lee,因為自己的過失而讓自己三個孩子葬生火海。在警局完全描述這場事故的時候,他的敘述如同在述說別人的故事。
可當講完的時候,他恍惚地走出警室,拔出旁邊警員的搶,扣住自己的腦袋。那一刻:他只有結束生命才可以逃避面對所有突如其來的一切。
悲劇,就是因為突如其來,才會讓人崩潰。
這次自殺未遂之后,Lee選擇離開曼切斯特,把自己流放到了別的城市,也從原本中產階級的生活淪落到做各種雜工,甚至住地下室。偶爾去酒吧,也是眼神空洞,如同形式走肉那樣,對于身邊美女的搭訕也是一副漠然的樣子。還經常會和酒吧里的人打架。
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證明自己還活著。但生活儼然對于他再沒有了色彩,他會帶著這個傷痛一直活下去,直到正常地死去。
沒有拯救他的那個人,即使他偶遇到自己的前妻,前妻也是極力挽回,說:“我愛你”,可是他卻回答:“對于我來說,已經沒有什么了”。
即使全世界都可以原諒他,疼愛自己的哥哥也永遠在他身邊,前妻也希望和他重新開始,他還是無法面對過去,因為他說:I can't beat it.
犯下的錯誤是沒法破鏡重圓的,而只有逃避和彌補,然后等待時間的流逝,模糊那段記憶。
這應該就是影片想要告訴我們的。
《海邊的曼切斯特》不是一部救贖自己或被救贖原諒的電影,而是一部我們每個人生活里最真是的寫照。我們可能沒有遇到如此糟糕的事情,但都面臨不同的困境。
再一次看到Lee,看到的是我們自己。就如每次看到愛德華·霍伯的畫里的人一樣,看到了自己。
時間一日復一日,年紀也慢慢累加,我們是希臘神話里的被懲罰的西西弗斯,我們也是《海邊的曼切斯特》里的Lee,我們更是霍伯畫里疏離寂寥的人。慢慢掏空自己,直到不在的那一天。
就如他們對西西弗斯說得:“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帶著病痛活下去”
沒有那么多可以治愈的藥方,不懂救贖自己,那就不要那么刻意,帶著傷痛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