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聽了一個職場經驗分享的講座,來者有未畢業的學生,也有工作幾年了的在職者。提問環節中在職者提問比較多,不過聽他們的問題總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無外乎是:
如何學好英語/如何準備托福、雅思、GRE?
爸媽勸我回家鄉,而我想在外闖,應該怎么辦?
有個好機會,但又不舍得放棄現在的安穩,如何選擇?
沒畢業時我們就在思考這些問題,向有經驗的人探尋答案,在一則則經驗貼里搜索解決方法,沒來得及弄清楚,就匆匆忙忙地畢業了。工作了幾年,那些困惑依舊存在,一張口還是同樣的問題。所以過去的那些年,都只是在原地踏步,關于學習,關于選擇,腦海里浮現的不是空白就是糾結A還是B。
是這些問題太難嗎?不經過數十年的思考就不能得出一個完美的解。
是我們太笨嗎?在復雜的現實面前敗下陣來。
大概是我們欠下的債太多。
在學校里沒能做好基礎知識的積累,沒能掌握學習的方法;在尚有空閑的時候不想未來,不設定目標,不做人生規劃;在該獨立的時候,還賴在父母的懷里,認真聽話。于是當問題近在咫尺,我們卻開始措手不及,向別人請教,在網絡上搜索,也許這一次解決了燃眉之急,但下一次,還是會問同樣的問題。
每一次脫口而出“我不知道”“還沒想好”“這該怎么辦”的時候,總是會有一陣小悲哀,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不會跟隨年齡增長,反而是年齡讓人更覺得自己的匱乏和淺薄。回想起做過的決定,鮮少有經過理性思考、客觀分析,大多是截止日期已到,倉促忙亂中的隨意應答。
當結果不盡人意的時候,才想起來感慨“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日久天長,我們就成了錯誤的重復者,前赴后繼地死在同樣的問題上。
一個人的失敗,未必是所獲沒達到期待,而是得得失失了幾回,自己仍舊陷在過去的囹圄里出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