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橋
戊戌錦犬吠聲去,己亥玉豚腳步響。再憶年味催人醒,又逢年關思故鄉。
久居籠中無闖勁,常念親人有情商。干事創業有來時,回鄉過年沒商量。
一年之中所有節日里,辭舊迎新的春節是中國人最看重的,也是每一個中國人共同分享幸福時光的日子,更是文人騷客筆下的永恒主題。
年前,我寫過一篇《再憶年味》的文章,在《康橋筆談》公眾號發表后得到了1200多人次的點贊,這是對我一年文學創作的鼓勵和肯定,也激起了我再續姊妹篇的欲望。
費老在《鄉土中國》里寫道,“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雖然現在社會更加現代化、多元化,但回鄉過年依然是大多數人的首選。臘月二十八晚上,一家三口乘坐T9664次列車,夕發蘭州,途經白銀、中衛而朝至平涼,歷時11個多小時,好在女兒買的是軟臥,一覺睡到列車員提醒該下車了。女兒說,和我一路旅行回家過年就是好,不光心情好還長見識,尤其是一路上我補齊了她所缺失的“家鄉風土人情”課。
二十九早晨6點39分,綠皮火車正點到達平涼站,雖然天還沒有亮,但比蘭州暖和,沒有凍臉凍手的感覺。站前廣場出租車橫七豎八地停放著,拉客聲此起彼伏,一問方知原本5元錢到家的起步價,現在卻漲到了10元。以前花錢不眨眼的女兒都嫌貴,拉著我上了1路公交車。其實,平涼的公交從車輛到服務都挺好,而且從2018年在本省首家實現了微信刷卡乘車。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一位同事出差去平涼,很吃驚當時的縣級市居然有兩路公交車,因為他從小生活的城市是沒有的。其實是他不知道,當時平涼是甘肅省最早通公交的縣城。
回家洗漱完畢,垂涎平涼羊肉泡已久的女兒早就等不及了,便陪同爺爺奶奶一起直奔泡饃館。稀里嘩啦一碗羊肉泡下肚,感覺像坐飛機落地一樣踏實。話說家鄉有很多美食,大多數人把羊肉泡列為首選,我卻獨愛饸饹面或臊子面。一碗“大湯肉”饸饹面或是“油汪汪”的臊子面下肚,感覺比任何山珍海味都享受。一來二去,老家的人都知道我愛吃面,到哪家去拜年,都會先端上一碗面讓我一飽口福。
吃完羊肉泡,就直奔寶塔梁早市買菜。現今,平涼市正在創建衛生城市、文明城市,蔬菜水果必須進店入市,馬路市場幾乎絕跡。寶塔梁早市因為離寶塔公園近,晨練的人們在公園鍛煉后,順便買菜回家,這就成了寶塔梁馬路市場得以生存的主要原因。我喜歡逛馬路市場,一是蔬菜水果新鮮便宜,應有盡有;二是可以聽到各種平涼方言的叫賣聲,感覺非常親切接地氣;三是置身馬路市場,不光空氣新鮮通風良好,還可以在砍價還價中體味勞作者的成就感,回味我的田園生活樂趣。
大年三十上午,依慣例是回鄉下祭祖,女兒聽后一定要隨同前往,她想親身體會一下《再憶年味》中所描寫的祭祖場景,我當然是欣然應允。供品是女兒從北京帶來的“稻香村”糕點、蘭州特產和水果,路過桫欏鄉街道時正好逢集,又買了些地道的桫欏小吃,色香味俱全,非常的豐盛。
這天,天公作美,黃土高原上白云悠悠、和風拂面,冬小麥已經返青,一派“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景象;莊戶院前停滿各色車輛,可見回家過年的人不少,說明年的吸引力還在;公路兩邊的白楊樹上掛滿了大紅燈籠,襯托出紅紅火火過大年的熱鬧氣氛,這在往年是沒有的;滿臉笑容的人們開著車在集市上采購最后一次年貨,一般都是置辦一些鞭炮、紙品或是兌換新錢之類的,重要的年貨肯定早都備好了;不買年貨的也順便出來散散心,見見親戚朋友,因為農村的集市就好比城里的茶屋和公園,是訪親會友的地方。
總而言之,過年的喜慶氣氛飄滿了整個桫欏塬,使得平日里人煙稀少的塬上車水馬龍,一派繁榮;空巢老人為主的村莊人聲鼎沸,有了活力。因為還要返回五十公里外的平涼城里,我無睱四處走走去深入了解家鄉的變化,更不能細細品味家鄉的年味還是不是那么醇厚,但懂我的女兒用手機記錄下了視野所經過的一切。
在綠油油的麥田中,我按照當年跟著父親學到的流程,虔誠地完成了祭祖的所有議程,雖然鞋子上褲腿上粘滿了家鄉的黃土,但此刻的我內心卻是滿滿的踏實感、成就感。因為,往年都是我一個人回鄉祭祖,今年還有女兒隨行,讓女兒接受了一次傳統文化的洗禮,相信這會給她今后的人生帶來好運的。
家族的其他兄弟都隨著兒女進城過年了,留守在老家的是我的二哥。車子一進村子,二哥的電話就來了,讓我事畢后到家里吃飯。不用問,肯定是嫂子做的正宗的桫欏臊子面,我和女兒一人三大碗還沒吃夠。但是,老家里有個講究,年三十這頓飯不能吃得太飽,意思是年年有余啊。
按照規矩,三十下午才能貼對聯、放鞭炮,意味著年就正式開始了。今年我寫的對聯是:豬臥階前知地暖,鵲登梅上唱春明。橫批是:年豐人壽。翻過年老父親就八十五歲了,祝愿父親健康長壽。
三十晚上的情節在《再憶年味》中已經寫過了,這里不再重復。從初一開始,走親戚拜年忙了個不亦樂乎,女兒跟著我一天吃好幾家飯,嘴上說不能再吃了,但家鄉的美食讓她欲罷不能,拿著筷子的手不聽使喚,笑言每逢佳節胖三斤,只能回北京再減肥了。不過,這個年女兒還是從中得到了不小的收獲,比如,認識了很多長輩、添加了同輩的微信、收到了很多紅包。更重要的是,她體會到了做父母的不易,學會了怎么盡孝,怎么尊老愛幼,怎么心懷家鄉不忘初心。
年就這樣一天一天過去了,除去吃喝,還有很多的禮儀習俗值得回味。回到老家時,聽說現在每個村都在辦社火,一是因為大家手中有錢了,但精神生活缺乏,村里便通過舉辦一些娛樂活動來豐富村民生活;二是每個村進城定居的人員不少,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殘,村委會要通過組織社火吸引同村人回家過年。但是,按照習俗,社火只能在正月初九才開始演出,初六就得返回上班的我是看不上了,正好留點念想吧。
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過年,長大了,過年就成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背負著沉甸甸的責任回鄉過年,又要背著沉甸甸的責任奔向工作崗位。年雖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但生活還得繼續。我總是在想,過年是為了什么?答案就在你對年的期盼中,就在你對年的敬畏中,就在你對年的一點一滴的記憶中……
我仍然期待著下一個年,期待著下一次的團聚。我希望,門上的對聯依然鮮艷齊整,字跡遒勁;窗外的大紅燈籠依然高高掛起,迎風飄揚;村子里的社火依然鑼鼓喧天,熱鬧非凡;餐桌上的臊子面依然原汁原味,十里飄香;父母在年就在的感覺依然記在心頭,沒齒難忘。我更希望,這些鄉土中國的記憶符號永遠不會消失;在我們這代人身上永遠留住那一份“土氣”,記住那一縷“年味”!(桫欏同鄉王文遠先生提供了部分原生圖片,在此表示感謝!)
作者簡介:張強(康橋),男。依崆峒山,傍涇河水。生桫欏塬,學哈爾濱。年逾五十,歷經風霜。出身醫科,偏愛詩文。弄情筆墨,習修武學。“蘭馬”擁躉,萬步有約。運動達人,健康橋梁。曾在《散文選刊》《家鄉》《飛天》《甘肅日報》《平涼日報》《甘肅農民報》等媒體發表散文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