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3日下午,雨。
因為一陣急雨避雨于圖書館,順手從書架上取下了一本《水墨菜單》,因為停留時間不會太久所以也不想勞心費力地去讀一本長篇大論,這本小小的散文集剛剛好。
作者馮杰是河南人,字里行間流露出的中原兒女味道倍感親切,尤其是《饹馇》一文。
饹馇gēzha,“饹馇”一詞源于滿文或蒙語的發音,其意為薄餅。而在唐山的民間對“饹馇”一詞的來源卻流傳著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椐說當清王朝在遵化建東陵以后,守陵人為討得皇家的歡心,就把這一特產送進了皇宮。當時的慈禧太后吃飯有個習慣,端上來的菜最多只夾兩口就撤下。有一次,御膳房端上了醋熘咯扎,她一看沒有吃過,問了聲:“這是什么菜呀?”太監趕忙回答:“還沒起名字呢,請老佛爺賜個名吧?!贝褥笠贿吢犚贿叧粤藘煽冢O就忙著往下撤。誰知,慈禧太后還沒有吃夠,就說了句“擱著”吧。太監以為這是太后賜的菜名,馬上傳下去:“老佛爺賜此菜名為‘咯扎’。”咯扎與擱著諧音,從此以后,咯扎的叫法便在民間流傳至今,咯扎的身價也大大提高。
以上內容是百度百科中的解釋。這個詞應該在北方大部分地區都有,泛指米飯或饅頭與鍋之間緊密接觸微焦后留下的一層硬硬的、黃黃的饹馇。這層饹馇咬在嘴里,脆脆的香香的,咯吱咯吱響,也算是清貧生活中小小的驚喜。文末一位智者對作者說,這饹馇其實就是普通話中的鍋巴,頓覺饹馇吃起來索然無味了,失去了那象聲詞帶來的爽脆。
這讓我想起了溫州的一道美食——油渣,由字面可知,這應該是肥豬肉煉完豬油后余下的殘渣,而這個在我家鄉稱為“油吱子”,象聲詞帶來的油煙味撲面而來。一片片大肥肉在鐵鍋里慢慢升溫,白色的油脂慢慢變為透明,肥肉下慢慢溢出一片油光,繼續小火慢煎,油汁溢出越來越多,肥肉片在油里翻滾,逐漸萎縮變黃,發出“吱吱”的響聲。待到把肉里的油榨得差不多了,就把焦黃的“油吱子”盛于碗中,撒上一點白糖拌勻,放入口中,油香肉甜,那是小時候的美食。
由此可見,不可名字帶來的美食體驗是不同的,更喜歡樸素方言里的象聲詞,令人食指大動。